白 明,刘海龙,柏晓倩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宿州,234000
以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中的基本观念、主要特点和事故类型等,在学校责任、教师责任、学生责任以及其他复合型责任的范畴内进行剖析,整合出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为探明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科学预防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以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以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等为关键词,查阅了近20年内相关文献共61篇,并对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为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的构建提供文献支持。
1.2.2 访谈法
对三所皖北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学生及校医进行访谈,以了解学校体育课、各类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等相关情况,归纳他们对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的看法和观点,初步构建大学生运动伤害致因模型。
1.2.3 问卷调查法
在宿州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和蚌埠学院三所皖北高校中,抽取141名有过运动伤害事故史的学生和22名体育相关领域专家,发放《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调查表》问卷,回收学生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28份,回收率为93.6%,有效率97%;回收专家问卷21份,有效问卷21份,回收率为95.5%,有效率100%。
1.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AMOS 17.0软件对收集整合后的研究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总结调查结果,进行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
学生运动伤害事故:主要是指学生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各类体育竞赛等校内外体育活动中以及学生在学校或组织方负有责任的场地、设施内发生的并造成学生身体伤害的事故。
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模型结构主要是指对某种事物的高度提炼和简化表示,而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则是对运动伤害事故致因因素的结构化表示。
2.2.1 理论分析
对于运动伤害事故的致因因素,可以通过相关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分析和推论。目前,最为认可的事故致因理论包括“人失误论”“轨迹交叉论”“管理失误论”和“综合论”。“人失误论”认为失误主要是由人的因素造成;“轨迹交叉论”认为失误的发生是由人和物的因素相互交叉造成;“管理失误论”认为事故发生是因为对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规范不够造成的;“综合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包括社会因素的多种不良因素综合作用造成[2]。基于以上理论,可以归纳出:运动伤害事故的致因因素应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根据以上因素,设计了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的一阶概念结构,见图1。
图1 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一阶概念结构
2.2.2 实证研究
2.2.2.1 对体育教师的访谈结果
通过对三所皖北高校24名体育教师的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发现:教师们认为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主要由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其中,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安全运动意识不足、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差3个子致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生饮食习惯不良、学业过重、班级人数较多和学生家长在学生成长阶段不重视体育锻炼4个子致因。
2.2.2.2 对校医的访谈结果
通过对三所皖北高校7名校医的访谈,归纳与分析后发现:校医认为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主要包括场地与环境因素、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场地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天气恶劣和体育场地不完善2个子致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安全运动意识薄弱和体质较差与疾病2个子致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压力较大和饮食不科学2个子致因。
2.2.2.3 对学生的访谈结果
通过对三所皖北高校56名有运动伤害史的学生访谈,发现: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伤害事故致因主要由自身因素、场地因素和教师因素组成,其中,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安全运动意识不足、体质较差和运动能力较差3个子致因;场地因素主要包括场地不完善和设施缺乏2个子致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组织不当和责任心不强2个子致因。
2.2.2.4 课堂教学观察的结果
通过对三所皖北高校18节体育课(宿州学院8节、阜阳师范学院4节、蚌埠学院6节)课堂教学观察发现: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体育场地、学生和社会4个方面均存在运动伤害事故隐患,其中,教师因素主要包括责任心不强、教学管理不当和安全意识不足3个子致因;场地因素主要包括场地不足、体育馆光线和通风不好2个子致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准备活动不认真、课堂纪律差和存在冒险行为3个子致因。
2.2.3 模型的初步构建
根据图1,结合对宿州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和蚌埠学院三所皖北高校的教师、校医、学生的访谈和实地课堂观察结果,以及对近20年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初步构建了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包括人、物、管理和社会4个一阶致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场地设施、运动环境、人的管理、物的管理、国家地方、家庭8个
图2 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初步构建
二阶致因以及安全教学意识、教学能力、体质状况等25个三阶致因(图2)。
2.3.1 学生和专家问卷验证
构建的致因模型,为检验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各致因因素的客观性和认可度,对三所皖北高校128名有过运动伤害事故史的学生和21名体育相关领域专家,发放了《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调查表》的验证问卷,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无论是学生还是专家,对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中绝大多数致因的认同度较高,仅对“教师备课不充分”“运动负荷较大”这2个致因模型结构因素认同度不高,其中学生认同度分别为12.3%和20.6%,专家认同度分别为19%和9.6%,因此,在致因模型结构中予以剔除。
表1 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验证统计表
2.3.2 统计学质量验证
结构拟合效果是统计学验证结构质量的常用方法,常采用的拟合指标包括:x2、df、p、x2/df(卡方自由度比)、NNFI(非规范拟合指数)、A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x2/df在0~2以内较好;NNFI、AGFI和CFI在0~1之间,越接近1越好;RMSEA接近0表示拟合良好,离0愈远,拟合越差[3]。
根据《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调查表》获得的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质量检验指标
表2显示:一级结构的x2/df值为1.698,处于0~5之间;NNFI、AGFI、CFI值分别为0.936、0.929、0.961,均接近于1;RMSEA值为0.064,处于0.05~0.08最优区间。说明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一级结构的拟合效果理想,结构质量较佳。二级结构的x2/df值为2.820,同样处于0~5之间;NNFI、AGFI、CFI值分别为0.935、0.910、0.859,也均接近于1;RMSEA值为0.073,处于0.05~0.08最优区间。说明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二级结构的拟合效果理想,结构质量较佳。
根据学生和专家验证,并结合模型结构的统计学质量验证,构建出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的最终结构,见图3。
图3 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结构
皖北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致因模型结构由4个一阶致因(人、物、管理及社会因素),8个二阶致因(教师、学生、场地设施、运动环境、人的管理、物的管理、国家地方和家庭)以及教师安全教育意识、教学能力、学生体质状况等23个三阶致因构成。根据致因模型结构,教师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心,科学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学生应多查阅关于运动伤害事故的资料,提高自身的安全运动意识,同时加强体质锻炼;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对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完善;学校、老师和家长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习惯;学生家长也需提高自身体育安全运动的知识,为学生运动安全提供监督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