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莉 宋琪 闫衡 王禹毅 吕静 万远芳
400000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第一作者现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646000四川泸州)
患者女,59岁,因躯干结节、斑块伴疼痛2月余,于2014年10月至我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检查无特殊。皮肤科检查:背部、臀部散在数个蚕豆大小红色结节及鸽蛋大小斑块,质地较硬,部分结节破溃,见稀薄浆液性分泌物渗出(图1),诊断为疖肿。给予口服头孢克洛,外用金黄散,但结节继续增大,部分融合成浸润性斑块,未见破溃。斑块、结节处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真皮下方及皮下脂肪内纤维组织增生,另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图2)。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尿粪常规等检查无明显异常;红细胞沉降率46mm/1 h。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呈阴性。诊断为嗜酸性脂膜炎,给予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口服泼尼松30mg/d,患者臀部结节红肿仍较前明显,呈液波感,部分结节破溃,有稀薄液体渗出。追问病史,患者2个月前曾于重庆市某民营医院多次针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针刺后数日于臀部出现数个蚕豆大小硬结,未予重视,且患者为自备针炙针存放于医院,针炙针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保存,并反复使用(消毒情况不详)。2014年11月,对皮损处再次行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真皮下方及皮下组织内纤维增生,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阳性(图3)。考虑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多次于我院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抽取脓液,行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后患者自行前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抽取皮损处脓液行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为脓肿分枝杆菌。
诊断:脓肿分枝杆菌感染。
治疗:口服克拉霉素片0.5 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片0.25 g每日2次、利福平胶囊0.45 g/d,3个月后臀部结节疼痛缓解,原有斑块颜色明显变暗,未见破溃,治疗6个月停药。随访2年,期间患者结节基本消退,留下部分色素沉着斑。
讨论 皮肤感染脓肿分枝杆菌可由局部创伤、美容整形手术、局部注射、针灸等引起。本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皮肤软组织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所有皮损部位均为针刺部位。该患者第1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时,仅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由于未告知针刺病史,曾一度误诊为嗜酸性脂膜炎。再次行组织病理检查示,上皮样结节形成伴坏死,抗酸染色阳性,结合针灸病史及针刺部位,反复行非典型分枝杆菌培养,最终确诊为皮肤脓肿分枝杆菌感染。
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治疗困难,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天然耐药。目前普遍认为阿米卡星、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可以作为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关键药物,但是支持这种用药方案的实验数据还很有限。本例患者采用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联合治疗,结节基本消退,留下部分色素沉着斑。。
患者曾于我院、外院多次行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可能与取材方法、部位及培养基的选择有关,抽取深部组织脓液、多部位取材可提高镜检及培养的阳性率。在诊疗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皮肤消毒程序,规范针具的消毒灭菌,防止针灸传播感染。
图1 患者背部、臀部散在数个蚕豆大小红色结节及鸽蛋大小斑块
图2 皮损组织病理 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真皮下方及皮下脂肪内纤维组织增生,另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HE×200)
图3 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箭头示,×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