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摘要】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实际探究活动;教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就幼儿科学素质培养的途径,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关键词】科学教育 兴趣 体验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07-02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素质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实际探究活动;教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就幼儿科学素质培养的途径,我谈谈以下几点:
一、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孩子学习、思考、探究、实践的内驱力。教师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使科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活动中,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有效的维持长久的探究行为;作为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时时捕捉孩子眼前的关注点,灵活机智地组织幼儿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的科学活动。如:一次语言活动时,窗外来一只蜜蜂,顿时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他们瞪大了眼睛注视着蜜蜂的飞舞。我知道此时孩子们的兴趣都集中在蜜蜂上,如果一味强调教学纪律进行语言教学,幼儿的发现将被扼杀。于是,我干脆请孩子们认真观察蜜蜂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它是怎样飞行的,告诉他们蜜蜂的一般生活习性,并鼓励孩子们课后去寻找更多有关蜜蜂的知识,让他们比比谁是蜜蜂小专家。虽然那次语言活动没有完成,但是他们探究蜜蜂时,主动性、积极性是发自内心的,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获得愉快的经验,使他们的科学兴趣逐渐变成内在的、稳定的、持久的倾向,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因此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还强调,儿童在智力的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物质活动和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认知的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活动,通过活动,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地建立起更精确的智力结构。如果没有物质活动,儿童不能实现智力转换。因此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实际操作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提供大量操作材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摸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将无意识的动手转化为有意识的动手动脑。如:一次科学活动——什么容易倒,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长的,细的、底面积小的、轻的、薄的东西容易倒;短的、粗的、底面积大的、重的、厚的东西不易倒的现象。教师准备了许多各种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探索。孩子们在充分的物质准备和亲自动手操作下,不断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三、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科学并不神秘,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应灵活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对周围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在进餐、饮水、自选活动、盥洗等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如,我们可以结合午餐,让幼儿观察饭菜的“色、香、味、形”,饭后提出问题让幼儿加深认识和理解。
大自然是万物之源,种种自然现象无不充满科学的奥秘。要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如带幼儿去看雪景,让幼儿自己去看蚂蚁搬家,去看绚丽的朝霞等等,这样孩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知大自然的奇妙,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的情感和兴趣。
总之,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最后需要指出,信息时代的今天,幼儿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中富有时代气息的科学内容也层出不穷。因此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琼花.培养幼儿科学素质之我见[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03):72.
[2]王秀琴.幼儿科学素质的日常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209.
[3]甄建华.幼儿科学教育改革与素质培养的点滴尝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