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蔼玲
摘 要:本文旨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构建“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情境,从感性直观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政治认同,发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挥政治学科该有功能。
关键词:情境 探究 发展 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冲破旧有的从上至下的非主动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互动互评和自动生成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番禺区“研学后教”的要求,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情境——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情境,从感性直观的情境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互研,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其特点是: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自觉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觉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1]
一、“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正是转变了过去呆板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地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探究问题——发展素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教学目标,这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遵循认知规律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認识,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感性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联想,逐步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实现“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剖析社会现象,指导生活实践。具体来讲,“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学生的心弦,每时每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2]
3.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自我定位不准确,误把自己当主角,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努力展现个人学识的渊博和教学功力的深厚,即使有“授之以渔”,也是机械的、生硬的。忽略了本该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的真实感悟,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最终不利于落实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本人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情境——探究——发展”这一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又能更好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二、“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主程序是:展示情境——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发展素养。其主要特点是:情境探究的最终目标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上,教学评价始终贯穿于情境探究及整个交流互动过程,情境探究与教学评价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实现教、学、评三者有机统一。
2.“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
番禺区实施“研学后教”改革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在这股浪潮下,本人在2013年申报并通过了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研究案例的立项,这几年一直坚持探索和实施“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并将其渗透和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今年4月份,本人代表政治科组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比武大赛,上了一节高二哲学的《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新授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情境——探究——发展” 教学模式,评委和听课教师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下面就结合这节课来谈谈这一模式的实际操作。[3]
(1)目标导学,引领方向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常说:学要有目标,赶要有方向。由此可见,制定清晰规范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情境创设的重要依据。教师必须认真地研读标准,这里的标准包括新课程改革标准、番禺区“研学后教”指导意见以及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目标,并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依据这一目标,创设相关有效情境,搜集、筛选教学素材,形成系统的教学思路。制定的目标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轻易操作。[4]
(2)创设情境,抛砖引玉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探究内容,这是“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关键。因此,精选什么样的材料,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探究什么样的内容对于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这种情境探究必须以教师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全面解读为前提,以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研读与整体把握为基础,以对学生实际的全面评估为立足点来创设情境、组织探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标准,把握教学内容;认真钻研学生,考虑学生需求,从而使学生在情境经历中体会,在问题探究中明理,在目标引领中前进。
(3)合作探究,释疑明理
创设情境之后,就进入合作探究的环节,这也是“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采取生活素材“广州水浸街”的新闻视频切入话题,展示了广州“水浸街”的真实状况,本地学生很有亲切感,容易引发情感共鸣。附上新华网转载的七大原因,紧跟着提出“广州水浸街是天灾还是人祸?”的问题,学生之间合作探究、释疑明理,得出结论:“广州水浸街”是天灾更是人祸。这样的探究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论证了“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道理。然后,又摆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人类可以改变、消灭规律”和“人类只能顺从规律、听天由命”,形成鲜明的对比,思维上产生激烈的碰撞。
三、“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课,充分实践和展示了“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情境创设层层递进,直指教学目标;问题设置环环相扣,直面学生疑点;教学效果的评价贯彻始终,鞭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情感随着情境的迁移而变化,其参与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和问题探究中加深了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哲理的理解、运用。同时,整节课具有鲜明的教育目标,即为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结这几年实践“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成果如下:
1.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动力源自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呢?创设有效的情境不失为一种灵丹妙药。随着“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可喜的变化,积极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和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动力大大增强,其学习兴趣得到很好地促进。学生反映这样的课堂教学有趣、生动,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2.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識、创新意识的增强
情境探究不只是为了赢得学生的笑声和掌声,它更侧重于寻求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的完美结合,使知识的吸附、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凝成一种取胜的法宝,激励学生孜孜不倦地、满腔热情地追求真理、创新思维。“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实施之前,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吃饱”教材,没有真正地消化吸收,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基本上都是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知识和观点,而不能勇敢地提出独到的见解。实施之后,学生学会自觉地、主动地发问为什么和怎么样,随声附和的状况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可以依据教学情境形成自己的观点,乐于、善于探究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意识都明显增强。
3.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以“情境探究”为纽带,把”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有机联结起来,围绕“情境探究”展开活动,使“教学内容依托情境”, “探究过程发展素养”。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启迪,使其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能够理智、辩证地思考;实现对学生的品质塑造,让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培养公共有序参与能力。此模式实施后,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综合能力,而且其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增强,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这可以说是此模式带给学生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四、“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经过几年对“情境——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归纳、反思出一些值得注意、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
1.只为“活跃气氛”而创设的情境探究。这种情境探究一味追求时政的、流行的、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和话题,表面上展现学生的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忽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与把握,其结果是情景探究的形式与教学内容脱节,表里不一,导致学生往往只深刻记住情境,反而对教学内容模糊。
2.只为“导出知识”而创设的情境探究。这种情境探究在选材上往往不顾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更侧重于对教材知识点的导出,容易出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尴尬情况。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形成惯性,不加思索地照搬照套教材的知识点,“情境探究”变成装饰品,没有发挥该有的功效。因此,情境设计通常是牵强的、零碎的,探究结果自然是表面的、肤浅的,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了解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真正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会宝.“情境—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探析[ M].
[2]张洁华,刘振.情境探究的三重境界[M].
[3]尤琼方.政治课教学情景创设初探[M].
[4]张千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能使课堂高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