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见证和反映。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语文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但是由于很多学生都无法掌握到正确的写作技巧,导致学生对写作出现了畏惧的心理,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创建高效的作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高效课堂
听说读写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则展示了对于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要想完成一篇好的作文,是需要好的心态,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的。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素质能力的培养,学生面对写作训练也没有端正的态度,常常会敷衍了事,不会注意语言的运用,这样的作文自然拿不到高分。可在高考中,作文的分数占比一直很高。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写作的训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创建高效的作文课堂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并且,教师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创建课堂时,也不能过量,要注重适度性和适宜性,使用的频率不能太高,以免学生产生厌倦或者反感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作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荷塘月色》的视频,通过直观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之后,笔者提出了问题:你能从这段视频中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就提到了可以体会到课文中的美好景色以及作者愉悦的心情。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色进行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创作了一篇写景的文章。很多学生就把课堂上的学习到的写作手法运用进去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更具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周围的能力,加强学生作文的情感表达。
二、 重视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训,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成熟的语言以及思维能力。所以,要想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从语言和思维入手,通过词语、句型、修辞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且,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掘身边的作文素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比如:在《老人与海》的教学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笔者让学生对课本中第一部分:老人与鲨鱼的第一次搏斗,进行了仿写。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自身的写作思维。之后,笔者让学生对《老人与海》的结尾部分进行改编和续写,学生在自行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有了明确的写作思路,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由于个人知识储备量不同,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和能力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并且,在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也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故而,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与状况为基础,倾听学生的愿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所以,笔者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作文能力和水平,创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是读过《水浒传》的,對课文内容很是了解,而有些学生对《水浒传》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发展,笔者让有充分了解的学生,对于《水浒传》整本书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为主题进行了作文创作,而不了解的学生只要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就可以。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它需要学生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创建高效的写作课堂,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写作的方式和技巧。
参考文献:
[1]丁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2]王瑞霞.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234-235.
作者简介:
向星,湖北省宜昌市,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