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018-09-05 11:01吴晓颖
读天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阅读能力高中

摘要: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历史教学重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观点,要求学生能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一定基础,高中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阅读能力

一、 引导学生带着目标仔细读

新课标的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主题、单元、课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或幻灯片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中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 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本中《小论坛》和《各抒己见》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在提问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学生,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史料和材料的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从而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论从史出”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 思考归纳求深化

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要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已经阅读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就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将来学生面对能力测试,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提示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三点:

1. 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

2. 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学业考、高考中,不少同學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中就要总结、汲取。

3. 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两纲教育”在新课改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目的所需。当然,这样做,要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 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中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书后写评注,本上写笔记。课堂笔记的具体要求有,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了复习效果。

建议学生可以把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记录下来,板书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在读书方法上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一面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可视为教材的“再创造、再浓缩”。通过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样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对本课的思索、疑问、课后感记录下来,这也能开拓学生思路、深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借史论今”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雅珩.高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董瑞敏.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吴晓颖,上海市,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阅读能力高中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