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

2018-09-05 11:13秦文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秦文胜

摘 要:伯特兰·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大部分小学生难以喜爱逻辑。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热爱数学学习,合适恰当的设疑方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设疑需要注意的原则,希望可以为相关小学数学教师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设疑方法 注意原则

引言

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思想的诞生”。可见疑问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其旺盛的阶段。善教者,必善问。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引发小学生投入精力到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不断探索。达到“百思而又不得其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维状态,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使小学生完善已有的思维模式,在解决学习中疑问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此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奠定基础和前提。[1]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

1.问题设疑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实行,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实施,并全面渗透数学素质教育。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疑问,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可以说,拓展思维是从提出疑问开始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疑,并确保设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创新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数学课堂上问题设疑的巧妙性,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思索,点燃智慧火花,从而实现数学教学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有效利用书本中的知识。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探索,终究会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置疑问,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并在合适的地方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以此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问题设疑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进行思考,最后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在教师进行问题设疑时,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并分小组讨论,使其在激烈的讨论与思考中创新思维,接下来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准确的引导,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开拓学生的思维,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

2.新课设疑

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是要体现教学质量,体现数学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益的最大化。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是强制地灌输学生知识,而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课上持有高涨的热情,并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时机的恰当性,成功的设疑,可以使新课的导入事半功倍,使新旧知识的过渡自然而然的形成,不会显得过于突兀,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良好的新课设疑,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能为下一节课知识的讲授奠定基础,而且这节课的内容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本质上优化了数学课堂效果。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需要注意的原則

长期教学实践表明,不恰当的设疑不仅不会使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甚至会引起反感,挫伤小学生的自信心,打消小学生的积极性。善教者,必善问,如攻坚木,先其易后,后其节目。要想让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想状态,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针对性原则

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思维较强,知识内容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在数学课上设疑的时候,要分清主次,有的放矢,避免知识的难易程度发生混淆,要紧扣内容的难点和疑点,在重点和难点之处设置疑问,体现问题设疑的针对性。[2]

2.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也是数学教师在设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设疑,最合理的是将问题设疑选在大部分学生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处,使其通过问题设疑,轻松地掌握知识点,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3]

3.适时性原则

要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问题设疑就要遵循适时性原则,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上课时,要把握好问题设疑的时机,把问题设疑设置在关键之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对数学疑难问题的畏惧和抵触心理,实现数学课堂的优化。

4.层次性原则

无论是什么科目,其知识难以程度都是由简到难,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要循序渐进,针对数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层层设疑,这就是数学课堂问题设疑的层次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对大部分事情保持好奇心和持久性的时间较短,更别提逻辑思维较强的数学知识了。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数学问题设疑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问题设疑时要注意相应的原则,问题不可过于难,也不可过于简单,避免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息,以及对数学产生乏味的情绪,要体现出问题设疑的科学合理性,从而调动学生对数学的探索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罗荣秀.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2]陈宗遂.试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优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04).

[3]孙卫红.“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编写设计与实验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