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花蕾在指间绽放,依稀浮现着流年的剪影,或喜上眉梢,或痛彻心扉;空灵而深邃的星空斑斓着童年的一切,只叹是,月似当时,人已不似当时。
【阅读训练一】
香椿忆事
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了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家徒四壁,揭锅困难。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寥寥。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人改善伙食,做一回椿芽炒鸡蛋。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刚走出几步,又折回来,放下一个鸡蛋。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笑逐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挤灰暗的厨房。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着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炷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而新立楼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绸子。当香椿木修制成梁时,人们便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待祭梁结束,再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其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主接住财宝。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最大的革新家。一切终究抵不过时光的变迁。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
(作者龙立霞,选自《光明文荟》2016年5月26日,有删改)
读后一思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忆自己孩提时吃母亲做的椿芽炒鸡蛋,色香味俱全,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B.“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这里的“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不能天天吃椿芽炒鸡蛋的无奈。
C.作者说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说明了乡下人大多迷信。
D.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就此成了文章的线索,而作者的童年也从这里开始。
2.结合全文语境,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的细节。
3.读罢全文,想必大家都知道作者对香椿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意,概括本文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练习二】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砌一座小小的塔来迎接那圆圆的中秋月。我对于每一个佳节,都会预先以好几天欢乐兴奋的心情来等待那个节日的来临,最特别的是中秋节,我除了以一颗跃动的心在等待外,还有所行动。我费了不少力气,去寻找砖块和瓦片,然后很小心地用这些材料,在我家门口的广场上砌了一座与我差不多同等高度的小塔。在当年小孩的眼里,这座塔好像很高、很大。
小塔往往在中秋前三天就砌成了。塔尖遥遥望着碧空,似乎在期待天上的月亮快点变得更大、更圆。中秋节砌小塔这个风俗习惯,我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这个习惯的流行面有多广,但是在我的故乡潮汕一带,却是早就有之,而且十分普遍。
砌小塔本来多数是由男孩子来带头,女孩子一般只是在一旁帮忙。而我的童年,不单很戏剧化,同时也有点男性化,我不甘向男孩子们示弱,于是,我独自砌我的塔。人小塔小,但也玲珑通透,依然像一座真塔。中秋晚上,孩子们愉快地拿着木柴、干草,放进塔里,然后点上火,烧起塔来。
熊熊的火光从砖块与砖块中的间隙冒出来,有时我又抓了一把一把的盐,向红彤彤的小塔撒去。劈啪作响的声音从塔里传出,跟着便升起阵阵青蓝色的火焰,烧得通红的瓦片使小塔显得更加明亮,更加美丽了。我鼓着掌在塔前雀跃、蹦跳,两条辫子轻轻地在我的肩上左右摇晃。
愉快的时间随着月亮西沉而逝,小塔也寂静暗淡下去。
中秋节后的两三天,我跟别的孩子一样,怅然地拆去了小塔。自己砌成的小塔自己拆!难免心有不甘,但总存有一个希望——明年的中秋节,我再砌一座小塔。
有一次,我的小塔提前被人毁去了!不知道是哪一个男孩子恶作剧,他拿了几个大鞭炮,丢进我的小塔里,“嘭!嘭!嘭!”几声震耳的鞭炮声响起,过后,接着便稀里哗啦地……啊!我的小塔!我的小塔的大部分骤然倒塌下来了。我噙着满眶眼泪,塔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我怨恨那个毁掉我小塔的男孩子。
但是,我没有哭出声,也没有骂出声来,我只痛在心里。一個小女孩自己辛辛苦苦砌成的小塔,竟也有人忍心一扬手就把它毁了!
童年的时光过去了。我踏上了迂回曲折、阴霾四布的人生旅途。幸福、快乐,对我是何等陌生!我在“秋月春风等闲度”中过着一段漫长的岁月!在那段时间里,我怕看到天上的明月,怕它给我带来内心的激荡,尤其是“一年明月今宵多”的中秋月。
天上月圆,我心中却有几许残缺!我怕见月圆,一见月圆便会勾起很多悲痛的往事……
虽然目前我的心境已经好些了,但对于中秋月,我还是不敢多看……
至于儿时在故乡的中秋月下砌成的小塔被毁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倒觉得很有趣。对那个抛掷鞭炮,故意毁掉我的小塔的小男孩,我一点儿也不记恨。我想,假如有一天我有机会再见到那个男孩(如今,该是个中年汉子了吧),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我倒想问问他,如果我再砌一座属于我的小塔,你还会把它毁掉吗?
(作者梦莉/泰国,选自《心祭》)
读后一思
1.为什么童年时砌的小小的塔,在小孩的眼里“很高、很大”?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中秋节过后的两三天,我跟别的孩子一样,怅然地拆去了小塔。”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怅然”一词在句中的意思。
3.童年时,“我”对毁掉自己小塔的男孩是“怨恨”的,可如今,“我”对那个小男孩却一点儿也不“记恨”。“怨恨”和“记恨”可不可以调换一下位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