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民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脊柱骨科,广东 佛山 528200)
再灌注活动,即“边治疗边活动损伤器官组织”,是浮针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于由符仲华[1]提出。用浮针皮下平扫结合再灌注活动的浮针疗法治疗落枕,已见诸多报道[2-3]。本研究试用筋骨针替代浮针针具,以皮下平扫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落枕,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颈肩腰腿痛专科门诊,诊断为落枕,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据就诊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组别n性别/例男女年龄/岁病程 t/hVAS评分/分治疗组30131737.68±8.6723.10±21.854.56±0.43对照组30121836.20±9.7022.90±22.884.89±0.66P>0.05>0.05>0.05>0.05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落枕的诊断标准:1)急性发病,多因睡眠姿势不正或外感风寒后所致;2)醒后一侧颈部出现酸痛,可向肩背或上肢放射,活动时局部疼痛加剧;3)患侧常有颈肩部肌痉挛,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改变。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18~55岁);3)发病期间未予其他治疗。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2)有颈椎骨折,颈椎病等,表现为头晕头痛肢麻等不适;3)年龄小于18岁、大于55岁;4)合并心、肺等严重内科基础病;5)未按要求治疗者。
治疗组予再灌注活动结合筋骨针皮下平扫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针刺治疗,2组每2天1次,共1~3次,疗程为1周。
2.1.1 治疗前准备
1)标记:暴露颈肩部,用针刀专用记号笔标记压痛点及痛点(即肌筋膜触发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点多见。
2)训练“主动再灌注活动”动作:示教训练抬头、耸肩、扩胸、旋颈等姿势,再练习将以上动作“四合为一”同时发力使肌肉极限收缩,以能够耐受为度。简而言之,痛处相关肌肉或肌群主动极限收缩运动。若痛处在颈项后侧,侧重点训练抬头、耸肩“二合一”动作;若痛处在上胸椎棘突两旁,侧重点训练抬头、耸肩、扩胸“三合一”动作;若痛处仅在胸锁乳突肌,侧重点训练向头向健侧极度旋颈,使胸锁乳突肌拉伸等动作。
3)备好针具:一次性短型筋骨针(图1,河南省尚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2支。
图1 筋骨针(Φ0.5 mm×30 mm)
2.1.2 治疗步骤
第一步(远程轰炸+主动再灌注活动):患者取坐位,取患侧前臂近段肱骨外髁远侧5~10 cm为进针点(若颈后两侧都酸痛,则可双侧进针),常规消毒,选用筋骨针1支,与皮肤呈15°~25°角,针尖朝近侧,嘱患者主动轻咳转移注意力,咳时迅速将针刺入皮下,之后针身与皮表面平行推进(注意避开浅静脉)。再以进针点为支点,将皮下针进行持续均匀扇形扫散。共扫3次,每次约15~20 s,间隔约2~5 min。扫散时,同时行以上“主动再灌注活动”活动,间隔期间,被再灌注肌肉完全放松大幅度自由活动。
第二步(近程扫散+被动再灌注活动):第一步结束后,再次检查原标记的压痛点,若疼痛完全消失,则第二步省略,治疗结束;若疼痛仍有部分残余,则在痛点肌束方向旁开5~10 cm再进针,针尖朝痛点,消毒扫散方法同前。扫散时,嘱患者将目标肌肉极限收缩,助手抗阻力将头颈维持在中立位。间隔期,目标肌肉完全放松大幅度自由活动。
治疗结束,再健康宣教。端正生活工作姿势,患处保暖防寒。回家后,可重复以上“再灌注活动”,上中晚各3次,至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参考《针灸治疗学》[5]中关于落枕的传统针刺治疗。治法:局部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取主穴(患侧):外劳宫、悬钟、后溪、天注、阿是穴;取配穴(患侧):少阳经证配风池、肩井,督脉、太阳经征配申脉、大椎。用毫针泻法,先刺远端穴,持续捻转,同时嘱患者在行针中缓慢轻柔地做前屈、后伸、旋转、左倾、右倾等动作,幅度不可过大,留针30 min左右,每10 min运针1次。
比较2组分诊治愈率、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VAS评分。
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用0~10共11个数字代表疼痛的程度,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重。患者据疼痛程度选出对应的评分。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3~5分;重度疼痛5~7分;剧痛可忍7~9分;剧痛无法忍受10分。
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活动功能正常。好转:疼痛、酸胀减轻,颈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计数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t、χ2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
治疗组首诊治愈率、总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分诊治愈率比较
*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比83.3%,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落枕以颈部软组织局部急性痉挛致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成年人,是颈肩腰腿痛专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是脊柱骨科、康复科、针灸科的优势病种。落枕是因局部肌肉缺血缺氧,能量危机诱发,致局部肌肉痉挛。绝大部分软组织的慢性疼痛都是由于病理性紧张状态的肌肉存在,而肌肉病理性紧张是因为局部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危机[6]。落枕的发病也与颈肩部肌肉病理性紧张相关。颈肩姿势不良,局部肌肉及韧带组织超时拉伸或挤压,负荷失代偿;或局部肌肉超时低温,血管收缩,血液运行缓慢,有氧血流减少;以上多种原因致肌肉缺血缺氧而反应性痉挛强直,肌肉酸痛,活动受限。
落枕的治疗方法有多种。症状轻者,经合理休息,数天后有自愈倾向;症状严重,治法有针灸、推拿、膏药外敷、物理治疗及药物封闭等。其中传统针灸是公认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其治疗落枕的机理是:针刺时,刺激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到脊髓中枢,脑干和丘脑,刺激大脑产生5-羟色胺和吗啡样的镇痛物质,从而产生止痛作用[7]。
本研究试用筋骨针[8]治疗落枕,并与传统针灸比较,疗效也满意。筋骨针其实是“带长柄的微型小针刀”。工艺制造上,针柄类似传统毫针,便于多指握持拿捏;针体比传统毫针粗,直径0.5~0.6 mm,弹性较好,不易折弯后变形;针尖改尖头为平刃,以便切割松解。筋骨针既具微创小针刀的松解剥离功能,又兼有传统针灸的疏通经络、调整内脏等功能。可主治偏瘫、面瘫、失语症、痛症等疾病。持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主。本研究中,作者将筋骨针持针手法,新增“皮下平扫、再灌注活动”的来自于浮针疗法。也就是说,针具不同于浮针疗法,但治病机理仍源于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基于现代基础医学理论的新型针灸疗法,其来源于中医传统医学,发展于西医基础医学。在临床上对各种痛证,疗效明显[9]。其进针点通常不在疼痛部位,而在疼痛部位的周围,或在四肢健康部位。在远离疼痛部位的四肢针刺后扫散治疗,称之为“远程轰炸”。以区别于在疼痛部位周围的“近程扫散”。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进针点宜远。近处进针扫散,治疗效应较好,但影响范围较小;远处进针扫散,治疗效应较差,但影响范围较大。此现象类似于手电光柱,越远的地方照射的范围越大,但光线越弱,反之亦然。为了减少病痛部位周围进针,本研究采用远道进针的“远程轰炸”与病痛部位周围进针的“近程扫散”相结合。远程轰炸时,医生操作部位远离患者颈肩病痛部位,症状改善,还可使患者的依从性提高。
浮针疗法对改善肌肉缺血缺氧等能量危机有明显优势。针具平下扫散的作用主要是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再灌注活动让血液快速进入缺血部位。两者同步进行,既可便原病理性紧张状态的肌肉松弛,也可同时让新鲜血液更容易进入原病态的肌肉。若单用再灌注活动,因肌肉松弛不足,新鲜血液就难进入。从现代基础医学,皮下平扫作用机制,可从液晶态理论去理解[10]。疏松结缔组织也是一种液晶态,具压电与反压电效应,又具体半导体导电性能。皮下平扫运动时,液晶态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空间构型改变,由于压电效应而释放生物电,当生物电经液晶传到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细胞离子通道因而改变,病理性紧张状态的肌肉松弛,血液循环迅速改善,促使疼痛缓解。再灌注活动的治疗效应,可从肌肉收缩舒张与血供的关系去理解。缺血缺氧的肌肉收缩时,肌肉自身及周边的动脉压力骤增,之后病肌迅速放松舒张,这样,流经病肌的血液的速度及量也骤增,缺血缺氧也将迅速改善,再灌注活动由此而来。其可分为主动再灌注与被动再灌注。前者由患者自我完成,后者借助外力完成。同一组再灌注活动以不超过3次为宜,多用无益,反而可能造成医源性疼痛。因此,本研究采取3次为一组。
落枕门诊患者以急性发病为主。肌肉急性挛缩,血流量减少而非完全没有,肌肉缺血损伤仍处于代偿期,此时皮下扫散予肌肉松弛,再灌注活动使流入病肌的新鲜血液加多加快。若病史长,慢性肌肉缺血损伤渐失代偿而变性,再灌注活动宜多次少量重复进行。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首诊治愈率分别为53.3%、10.0%,提示治疗组首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治愈率分别为70.0%、43.3%,有效率分别为93.3%、83.3%,提示治疗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合临床疗效,在改善局部缺血及止痛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治疗组针具皮下扫散的治疗效应,从传统中医角度,我们可从以痛为俞、近治理论、皮部理论、《内经》刺法等俞穴经络理论理解[11]。有研究[12]表明,皮下平扫刺激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因而比对照组针具提插捻转更能加快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化瘀止痛。
浮针由针芯、软套管及管座、保护套管三部分组成,使用时操作步骤多,过程相对复杂,结束时再留软套管24 h左右,成本相对偏贵,笔者化繁为简,试用筋骨针(如图1)代替浮针皮下扫散,直接快速进针,余遵守浮针疗法的理念进行扫散,但未留针。筋骨针也有一长柄,便于把持;浮针用进针器弹射辅助进针,因进针速度快,穿刺口疼痛不明显。而筋骨针用手持进针,进针时嘱患者轻咳转移注意力,绷紧进针口皮肤,快速进针,也可减轻穿刺口疼痛。筋骨针直径与硬度类似浮针,因而,也可进行皮下扫散。临床中发现,筋骨针皮下平扫时,仅仅对皮下软组织反复牵张,并未对皮下组织进行片状切割损伤,若用另手指将扫散区皮肤放松,更有利于防治组织损伤。针体以进针口为中心,扇形皮下平扫,针体反复弯曲变形,圆滑针体对组织钝性牵拉,虽然幅度相对大,但对组织损伤小。而针尖刀刃移位幅度小,虽锐性牵拉,对组织切割也小。与带软管的浮针皮下平扫相比,筋骨针对组织损伤方面,未发现明显不足。浮针的最大优点是无痛或微痛,筋骨针也如此。表皮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进针时可能会痛。在皮下脂肪层,神经末梢,感觉器少,因而无痛或微痛。到了深筋膜或肌肉层,因有神经末梢,可能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但在本研究中,筋骨针只到达皮下脂肪层。因进针速度快,并转移患者注意力,从而达到了无痛或微痛的目的。在皮下脂肪层扫散,只是牵拉脂肪组织,不会有疼痛。而传统针灸,针尖到达了肌肉层,治疗过程中讲究得气,要求提插捻转,过程中因而有酸胀痛麻等感觉总之,熟悉浮针疗法的诊疗机理,不拘一格,也许应用其他的针具,也可达到浮针的治疗效果。治疗后,端正生活工作姿势非常关键,同一姿势勿太久,合理肌肉训练也很重要。筋骨针与浮针相比,有易学易记,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成本降低等优势,因而便于基层医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