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占我国脑卒中的18.8%~47.6%,其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但术后由于病人长期卧床、药物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又易导致各种相关并发症,从而影响病人的术后康复。便秘是脑出血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文献报道,脑出血术后病人便秘的发生率甚至可达90%以上[2]。而脑出血急性期病人由于大便秘结,在排便时过度用力,会使腹压升高,血压不断上升,可导致二次中风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对脑出血术后病人的恢复极为重要。此前我科多采用心理干预、饮食行为宣教以及腹部按摩等措施,效果欠佳,后尝试缓泻剂处理,虽有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易复发。近年来,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治疗便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相关报道指出,对于脑出血术后便秘病人,给予麻油联合耳穴压豆、通便散贴敷以及耳穴贴压联合莱菔子包热熨等中医特色干预,有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3-5]。本研究观察脑出血术后并发便秘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黄粉敷脐的中医特色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术后便秘病人92例。纳入标准:符合脑出血和便秘的诊断标准[6-7],脑出血病人均采用指南推荐的手术治疗方案;年龄 30岁~80岁;意识清醒,能积极配合敷脐治疗者;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病、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道恶性肿瘤、肠梗阻等者;对大黄、蜂蜜及敷贴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36岁~80岁(65.09岁±9.98岁);基底节区出血20例,脑室内出血10例,丘脑出血8例,脑干出血8例;住院时间12 d~46 d(40.07 d±16.32 d)。对照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40岁~79岁(64.30岁±10.87岁);基底节区出血21例,脑室内出血11例,丘脑出血8例,脑干出血6例;住院时间15 d~43 d(42.34 d±19.00 d)。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第一天开始予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指导、心理干预及腹部手法按摩等。由责任护士负责合理调配膳食,嘱病人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同时适当进食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香蕉、核桃、黑芝麻等。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嘱病人每天饮水2 000 mL,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应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及时对不良心理进行疏导,鼓励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情。脑出血术后病人因卧床而必须在床上排便,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排便时适当以帘布遮挡,使病人放松。手法腹部按摩:摩腹前嘱病人排空小便,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予以手法腹部按摩,同时教会病人按摩手法,以后由当班护士督促病人完成。具体手法:病人取仰卧位,嘱病人双下肢屈曲,使腹部肌肉放松,右手掌平放在下腹壁上,顺时针做环形按摩( 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按摩时注意动作轻柔,力度由轻至重逐渐加力,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每次20 min,每日2次。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大黄粉敷脐。嘱病人仰卧,暴露出脐部,先用温水清洁脐部,擦干后以医用酒精消毒肚脐及周围皮肤,每次用生大黄粉5 g加蜂蜜适量调成糊状,用纱布包裹后敷于脐中,轻轻按压铺平,外用敷贴覆盖,每日1次,每次持续12 h,5 d为1个疗程,同时观察疗效。注意使用后每天观察皮肤情况及有无过敏等,如有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如治疗后出现泄泻,则立即停止治疗,并作为有效病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2 d内排便次数在1次以上,排便通畅,便质润,短期内症状无复发;好转:治疗后3 d内病人开始排便,排便基本通畅,便质较润;无效:便秘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脑出血术后病人由于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脱水剂,且术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食物摄入减少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致肠蠕动减弱,排便方式的改变以及心理因素等影响,容易出现便秘[8],且尤以术后1周内最为多见。便秘对脑出血术后病人的康复和预后极为不利,用力排便可使血压和颅内压增高,容易引起再出血和脑疝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脑出血术后尤其是1周内的病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9]。
生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的功效,其始载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谓其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其后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收载,《本经》曰:“……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大黄所含蒽醌类物质有致泻作用,以番泻普A作用最强,番泻苷水解后生成大黄酸蒽酮,作用于大肠而使肠蠕动增加,同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从而产生通便作用[10]。蜂蜜味甘、性平,具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蜂蜜之功有六:“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蜂蜜对脐部皮肤有直接的保护作用,且蜂蜜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增加药物与皮肤的黏附度,提高药物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类,约占蜂蜜干物质的 95%~99%,其中以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最高,蜂蜜能改善便秘的机制主要与富含果糖有关,特别是果糖的不完全吸收对改善便秘具有良好的效果[11]。同时由于果糖的不完全吸收使其在结肠内被分解糖的细菌分解出低分子有机酸,使肠道内pH 值降低,从而使肠内渗透压增高,粪便湿化,利于粪便排出[12]。
神阙穴位于大腹脐之正中,《难经》认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脐下是生命本源所在,其气通五脏六腑,诸经百脉,为十二经络之枢纽。现代研究认为,脐为人体生长过程中的最后闭合处,屏障功能弱,表皮角质层薄弱,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利于药物吸收。敷脐疗法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为中医药特色外治法之一,是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敷于脐中,并以薄膜、纱布或敷料覆盖,激发脏腑经络之气,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徐大椿有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用大黄粉敷脐治疗1个疗程后,便秘缓解有效率为9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5)。大黄粉敷脐未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敷脐操作简单,护理成本低廉,相对于常见口服通便药,不易复发,不会产生依赖性,更容易被病人及家属接受。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学尤其重视治未病思想,本研究提示生大黄粉敷脐治疗脑出血术后便秘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对于脑出血术后病人,给予大黄粉外敷,防患于未然,预防便秘的发生,在减轻病人痛楚、减少便秘引起的危害以及促进术后康复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