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1-3]。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4]。体质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和疾病的易感性,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5-6]。因此,弄清体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从体质角度出发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往研究表明:湿热质是心血管病的易患体质。因此,研究湿热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可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 湿热质作为中医体质常见的一种偏颇体质类型, 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7]。但是对一般人群的湿热质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湿热质、平和质人群与血压、尿酸、血糖、血脂、体重指数(BMI)的差异,从微观角度探讨湿热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形态结构物质,为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一般人群,年龄40岁~65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年龄大于40岁,小于65岁;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为湿热质、平和质者;体检资料完整,包括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资料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无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2.2 排除标准 年龄在40岁以下或65岁以上;高度怀疑或确诊为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接受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以及周围血管疾病等;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或有精神障碍者;体检资料不完全或丢失者。
1.3 研究方法
1.3.1 湿热质和平和质调查 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8],进行中医体质判定。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60个条目组成 。使用其中湿热质和平和质亚量表对湿热质及平和质进行评分。各个条目是1 ~ 5的5段计分法,先计算原始分数,即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再换算为转化分数,转化分数=[(实际得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转化分数为0分~100分,分数越高,倾向越明显,不考虑兼夹体质。被调查者填写完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后,由专门从事中医体质判定的中医师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然后从中筛选出体质辨识结果为湿热质、平和质的被调查者,不考虑兼夹体质。
1.3.2 指标测量
1.3.2.1 体重指数计算 ①身高测量:测量仪进行校正,被测量者脱去鞋子、帽子,足跟靠拢,立正站立在踏板上,背轻轻靠在立柱上,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待测头臂自动向下滑动直至与头接触后读取立柱上显示的数字,测量3次,取平均值。 ②体重测定: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体重测定,被调查者脱去鞋子及厚重衣服、首饰后,立正站立在体重计踏板上,测量3次,取平均值。 并计算 BMI。
1.3.2.2 血液生化检测 每个体检研究对象空腹12 h 后抽血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尿酸(uric acid,UA), FBG值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酶法测定TG 、TC 、HDL-C、LDL-C值,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测定UA值。
1.3.3.3 血压测量 ①每个体检研究对象在测量前安静休息15 min,以减少紧张、运动对血压的影响;②研究者手臂置于与心脏同高位置;③以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④连续3次,取3次平均值作为本次血压数值。
1.4 高脂血症判定 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9],结合我院血脂化验单上的正常值范围,将总胆固醇>5.20 mmol/L,和(或)三酰甘油>1.70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5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 mmol/L判定为高脂血症。
1.5 高尿酸血症判定 按照《2013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0],结合我院尿酸化验正常值范围,将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判定为高尿酸血症。
1.6 超重/肥胖判定 按照《201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1],将体重指数≥24 kg/m2判定为超重,将BMI≥28 kg/m2判定为肥胖。
2.1 两组人口学特征分析 总入选人数280人,湿热质140人;平和质140人。年龄40岁~65岁,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两组血压、尿酸、FBG、TC、TG、HDL-C、LDL-C、BMI的比较 湿热质组BMI、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UA、FBG均高于平和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BMI、血压、TC、TG、HDL-C、LDL-C、尿酸、FBG的比较(±s) 、
2.3 两组高脂血症(HPL)、高尿酸血症(HUA)、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 湿热质组HPL、HUA、超重/肥胖发生率高于平和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HPL、HUA、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与疾病息息相关,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在于其体质基础,体质状态决定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的传变。湿热质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体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综合的特质。这种特质反应在正常生命状态生理特性的差异,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及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12]。中医体质学说认为,湿热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失养相互综合作用形成的,后天失养最主要的因素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过度安逸。湿热质主要是由于“脾主运化水湿”功能下降,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郁而化热,湿与热相合,以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心血管病高危的湿热体质病人,随着病程日久,水湿与热火合化,气血运行失畅, 瘀血内生, 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发病基础和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环节[13]。
本研究与前人研究具有相似性,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面,湿热质在收缩压、舒张压、体重、BMI、血糖、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重/肥胖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和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平和质。湿热质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多的风险,是最容易发生心血管病的体质类型。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可调的,通过改善饮食或健脾利湿、化痰泻浊的方法,不仅可以改善体质,也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4-15]。因此,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针对湿热质这种危险体质,通过辨体调体等方法调整痰湿质的阴阳失衡,使之趋于阴阳平衡,有望早期识别和防治心血管疾病,为中医防治心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的发展需要医学关注疾病,更要解决病前的亚健康(次健康)状态。体质的调整优化,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以保持或促进健康状态。因此,在临床实践上,基于“治未病”和“中医体质”角度,对心血管疾病病人,如果中医体质辨识为湿热质,应该注意运用清热利湿法,调整病人偏颇体质(湿热质)为正常体质(平和质),纠正病人亚健康状态,从而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