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峰
【摘 要】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体安排教学的相关要素,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学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而進行的教学构想或策划。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准》分析学生需求、内容是三维目标的确立、重要基础是课程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关键环节是教学策略的预设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关键词】教材分析;存在问题;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59-01
一、了解学生
教学发展是使学生学有所获。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往往超过了教师的想象,所以,课前就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那如何了解学生呢?可做如下思考: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分析教材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1]。教学实践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也就不一样。要真正地用好教材,在分析教材时可试想: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可是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语文思想方法?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教学中,难点是什么?完成上述思考之后,再进行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的方式,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学习方式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必须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提高,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及如何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比较关键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2]。
四、教学路径的探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事件”。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区别在于:前者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非常注重对每个环节设计出具体的方案,有的甚至把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问,学生怎么答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形成一个直线型非常详细的方案。如果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与预定答案一致,教师就毫不犹豫地进行下一个环节,很少耐心地去倾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3]。一旦节外生枝,要么生拉硬套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要么显得束手无策。根本原因就是这种直线型的教学方案,没有可供选择的第二套方案。而一些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出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总之,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和相互联系上掌握学科内容,理解所教学科的系统结构,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结构,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结构。
【参考文献】
[1]钱守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用好教材[J].新课程:小学版,2006(9A).
[2]杜用富.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J].科技咨讯,2011(34).
[3]孟瑜.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J].职业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