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龙
摘 要:信息化数据过程监测,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及时排除基坑支护施工安全隐患,优化施工方案。
关键词:数据监测;数据分析;优化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石景山鲁谷地段,场地东侧为石景山区政府,北侧为石景山路,西侧为银河大街,工程地上21层,地下三层,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基础埋深-14.50m。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
场地地貌位置属永定河冲洪积扇上部,地形北高南低,局部起伏较大。
场地处于北京西山与东部平原交接边缘,地质历史上构造活动较强烈,场地东侧为八宝山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断裂的走向均为NE60~75°,倾向SE,倾角34~45°八宝山断裂为压扭性质的断裂,全长约60~70Km,其主断裂面是震旦亚界超覆在中生界及古生界地层之上,在八宝山地段表现为 震旦亚界硅质白云岩、灰岩超覆在下侏罗统窑坡组灰绿色、灰黄色砂岩、砂质页岩地层上。黄庄—高丽营断裂位于八宝山断裂的东南侧,走向与八宝山断裂基本平行,两条断裂相伴而生,相距约1Km。在八宝山断裂和黄庄—高丽营断裂等多期运动影响下,岩体中断层、层间错动及节理缝隙相当发育,岩体破碎。并且在断裂带内及其两侧,还发育有低次序的压性小断裂和小褶皱。
根据地质勘查原位测试成果,按照岩性及工程特性将地层划分为六大层,其中①层为人工填土层;②层为断层破碎带;③~⑤层为侏罗系砂岩;⑥层为震旦系白云质灰岩。
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稳定水位埋深为7.40m,水位标高为62.73。该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管道渗漏补给,水量不大。
三、工程边坡支护设计简况:
本工程地层条件比较复杂,比如基坑北侧开挖范围主要是杂填土、全风化岩、强风化岩,而基坑南侧开挖范围却以杂填土和断层泥为主。因此根据基坑开挖范围内的地层变化及开挖深度情况,将整个支护划分为7个支护剖面(如右图)。
四、制定信息化施工措施
由于本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起伏很大,加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仅反映了勘探点的地层情况,开挖后的地层情况可能会更复杂,因此信息化施工在本工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地层起伏大,因此,土钉或预应力锚杆在施工过程中很可能与设计时参考的地层不一样,会出现土钉或锚杆无法成孔、人工挖孔过程中遇坚硬岩石成孔速度慢等问题,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及时获取实际准确的地层信息:一、在人工挖孔的同时,根据挖孔过程中的地层情况获取更为准确的地层信息;②在断层泥②层和全风化砂岩③层进行锚杆的抗拔试验,现场确定土层与水泥结石体的粘结强度。在取得实际的地层信息和土(岩)层参数后,在不改变支护形式的条件下,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支护参数调整所应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一是确保基坑安全;二是尽可能保证方案切实可行。
本工程采用了两种支护形式,即土钉墙和桩锚支护,因此,分别设置变形预警值:土钉墙为30mm、护坡桩为20mm。由于该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应自始至终连续监测,对于监测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变化及时向设计人员汇报,同时向总包和监理汇报。
五、现场监测及应急处理情况:
监测数据显示,基坑东侧南段A-E轴、8-10轴范围(5-5剖面)内护坡桩桩顶水平位移由16mm增加至17mm,增加量为1mm;下午监测数据显示护坡桩桩顶水平位移由17mm增加至18mm,增加量为1mm。当日下午17:00进行此部位的第一道预应力张拉作业,此部位共19根预应力锚杆,其中仅7根在张拉后达到或接近设计拉力,其余均未达到设计张拉锚固力。次日上午10:00监测数据显示水平位移增加3mm,累计达到21mm,超出预警值1mm,后增加监测频率,实行每2小时观测一次,至下午17:00,桩顶水平位移没有增加,次日上午8:00监测数据显示位移增加9mm,累计达到30mm。项目部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对该区域护坡桩根部进行土方回填处理,及时控制护坡桩水平位移发展,随即组织召开专家会议。
六、5-5剖面原设计情况:
1.支护范围:基坑东侧E轴以南,深度15.20m(-17.50m),基坑等级为一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1,坡顶设计荷载20kpa。
2.桩顶位于自然地面。
3.护坡桩施工参数如下:
⑴ 桩径800mm,桩长19.2m(嵌固深度4.0m),桩间距1.5m,桩顶位于自然地面。
⑵ 桩身配筋:主筋18Φ25(均布),加强筋Φ16@2000mm,箍筋φ6@200mm;保护层厚度50mm;
⑶ 桩顶帽梁配筋:主筋6Φ18,箍筋φ6@250mm;帽梁尺寸900×500mm;保护层厚度30mm;
⑷ 桩身及帽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⑸ 桩间采用钢板网锚喷,面层厚度不小于60mm。
4.采用预应力锚杆支撑,具体支护参数如下:
七、原因分析
地质勘察报告提供的地下水信息及土层信息有偏差,造成设计计算数据取值
有偏差直接影响锚杆设计计算结果。
根据地勘资料,5-5剖面护坡桩设计时内侧降水最终深度(m)按照25.000取值,外侧水位深度亦按照25.000m取值。且护坡桩施工人工挖孔桩进行施工。施工方案中仅对挖孔施工遇到基岩的可能性进行了考虑,当挖孔不能正常进行时利用风镐(风钻)在桩孔内对岩石进行局部破碎。
八、方案决策
根据分析及现场实际存在的具体问题,项目部与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制定了如下解决措施:
1、根据地下水实际情况调整设计,重新进行设计计算。
1、对锚杆施工工艺进行调整,确保锚杆注浆的质量。
调整后的锚杆施工工艺:
1)钻孔后换浆:成孔至设计深度后,再钻进30~50cm,然后用清水清洗一遍钻孔,然后用制备好的水泥浆(水灰比1:0.4~1:0.45),采用孔底注浆的方法,将孔内泥浆进行替換,待孔口返出水泥浆后,持续2~5min后停止注浆。
2)埋设钢绞线:将制作好的锚杆杆体钢绞线下入孔内,杆体制作时,注浆管锚固段每50cm打眼(直径5~10mm),用普通透明胶带将花眼处进行包裹,注浆管与钢绞线同长度一起入孔。
3)拔套管、补浆:钢绞线下入设计深度后,将套管逐节拔出。用水灰比为1:0.45~1:0.6的水泥浆补浆。
4)补浆:第一次注浆完毕后24~48h内进行压裂补浆,注浆压力不小于2Mpa,水泥浆将注浆管上的花眼胶带冲破,向孔内补浆。以增强周围土体的强度,保证锚杆的握裹力。
九、方案实施效果
按照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和操作工艺施工后,在后续施工过程中监测护坡桩顶部水平位移满足设计要求,整个后续施工正常有序,保证了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效果明显。
十、结束语
本工程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密切关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迅速反应、缜密决策,有效指挥现场施工,将事故隐患迅速消除,保障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