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2018-09-04 10:20杨新宇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

杨新宇

[摘 要]文章结合实例介绍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研究素材,方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常用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48-02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研究的真谛。

本文结合物理教学案例,说明物理研究方法,以便学生理解把握相关物理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它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科学抽象,是结合所研究实际问题的具体需求,确定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和次要的,而后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简明扼要地揭示问题的本质。 主要包括理想模型的构建和理想实验的设计。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理想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理想机械”模型,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问题时,不考虑轴上的摩擦和滑轮自身的重力;“磁感线”模型,依照铁屑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画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这些曲线的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利用磁感线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光现象中的“光线模型”“点光源”“平面镜”,分别把它们抽象成“一条带箭头的直线”“一个点”“一条线段”。

初中物理经典的理想实验是伽利略理想实验,伽利略在《关于两种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写道:“我们可以进而提出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以保持不变,不过这只能是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因为在向下倾斜的平面上已经存在一种加速因素,而在向上倾斜的平面上则有一减速因素。由此可见,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永久的,因为,如果运动是匀速的,它就不能减小或者缓慢下来,更不会停止。”

理想化的模型和实验可以促进人们想象能力的提高,活跃人的思维,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可以让我们将实际事实外推,去完成实际中不可能完成的实验,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根据某些事物或某些物理现象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从而推测其他类似的事物、问题、物理现象也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类比法的特点是对两种事物、两类问题、两类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得出物理规律。要求进行比较的事物、问题、现象具有相同点。

初中物理常见的类比有:(1)“声波”和“水波”的类比,“水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观测,而“声波”看不见也摸不着。往平静的水面扔一石子,水面在石子的撞击下发生振动,水面上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当发声体振动时,会使附近的空气发生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电流”和“水流”的类比,当存在水压差的时候,水就会沿着管道从高处往低处流动,在水管中就会形成“水流”。电荷在导线中发生定向移动,于是就形成了“电流”。形成水流,需要有“水压”,那么,形成电流,电路中就需要有“电压”。水在水管中流动时,会遇到障碍物的阻碍,采用类比的思维,电荷在导线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时候,也会受到阻碍作用,我们把这种阻碍称为“电阻”。

三、转换法

转换法是在保证最终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将较为复杂的事件或条件转换为较簡便的事件或条件,进而简化问题。

初中物理典型的转换实验有:(1)在研究“声音”的性质时,为了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及显示物体在振动,在鼓面上抛洒碎纸屑,敲击鼓面,鼓发声。通过纸屑的上下跳动说明鼓面在振动。为了说明“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1所示,用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小铁球,通过观察小铁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显示音叉振动的幅度,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不同大小的声音,比较小球弹开的高度,从而得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能将实际蜡烛与镜中的蜡烛完全重叠,用“薄玻璃”替代“平面镜”,从而让学生直接确定像的位置、像的虚实、像的大小。(3)在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时,由于分子很小,不可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的运动,也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在水中滴入一滴墨水,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碳颗粒的运动,通过转换法,观察扩散现象,从宏观现象间接反映出分子运动,通过推理感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四、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就是当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一因素的关系时,为了不让其他因素干扰研究过程,对其他因素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因素按照实验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初中物理典型的控制变量实验有:(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实验时根据学生的猜想,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有关,而目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条件,难以同时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的关系,于是采用控制变量法,先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探究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2)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等,根据学生的猜想,将铁块、铝块、大铁块分别浸没在清水、浓盐水中,测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物块受到的浮力,验证猜想。以下初中物理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

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我们在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时,要注意组织好学生的猜想环节,要重视实验探究的环节,必须让实验落到实处,不能有“重结论、轻过程”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思维能力,用物理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科学推理法

科学推理法就是在实际实验条件下,不能达到研究需要的条件,于是开展合理的想象,将实验想象为在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如图2所示),我们利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缓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会发现听到的闹铃声越来越微弱,但是在实际实验条件下,我们无法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玻璃罩内无法产生真空。于是我们根据“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闹铃声越来越微弱”的现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掉,形成真空,我们将听不到铃声。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真空不可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六、图像法

图像法就是将两个物理量赋值在坐标系中,构建物理图像,表示物理现象对应的过程,展示对应的物理规律。应用图像可以直观地将某一物理过程呈现出来,并且其中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也清晰地展现出来。

我们在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的特点”时,在实验基础上,构建“温度—时间”坐标系,将实验数据赋值在坐标系中,用一条平滑的曲线将赋值点连接起来(如图3所示),这样就可以直观地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呈现出来,直观准确地描述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初中物理其他常见的图像有: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质量—体积图像、电流—电压图像、电流—电阻图像等。

教科书中蕴藏着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对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
兴趣——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动力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