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维
摘要:所谓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重视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本文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和重视课堂教学的延伸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初中語文;课堂学习;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40-1
语文是什么,语文仅仅是一本本教科书,还是一门学科?不,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门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生辰,是浩瀚海洋中的碧波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时事报道中的点点问题……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资源,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呼唤实践着一种全新的有效课堂。
一、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最好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师生之间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心与心交集,面与面的沟通。让语文充满激情,让课堂有效持久。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课文中谁是骗子?”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后,一致认为:给皇帝织布的两个骗子。“课文中,还有谁是骗子呢?”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皇帝也是骗子,有的说,老大臣也是骗子,有的说官员也是骗子,也有的说老百姓中除了小孩都是骗子,他们怕别人笑话自己愚蠢……我接着问:“如果你是老百姓,当时也在场,你会不会说实话?”一下子,同学们兴趣盎然,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达到“投石击破井中天”的教学境界。这样不仅还学生以课堂主角的身份,而我自己也融入到学生的争论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孩子们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享受了担当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因此,课堂上,我尊重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效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我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勒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学生对于勒认识层出不穷,各抒己见。除了认识到于勒也是这篇文章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性人物,也正是本文中的这一个线索人物的遭遇和经历,才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唯利是从,趋炎附势……同学们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十分深入的分析:
有的同学说:“于勒被菲利普夫妇和大家认为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流氓”、“无赖”,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于勒的这种行为,与我们传统一贯主张的“节约”观念都是相违背的,都是让人痛恨的。
有同学说:于勒是生活在当时法国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虽然年轻时候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但是,老年的于勒,成了一个可怜的人,他的“衣服褴褛”,脸“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还带着“满脸愁容,狠狈不堪”,手也“满是皱纹”。常年在外的他,饱经生活的折磨,受尽了人世的沧桑,这样可怜的一个老人,我们应该去同情他,关心他。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还有同学说:之所以在于勒被送往美洲之后,成了富翁,后来又成为一个穷光蛋,“讨饭的”,一个靠卖牡蛎糊口的小贩,这与于勒在年轻时候养成的那种“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不良习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我觉得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一个人不应该“行为不正,糟蹋钱”,而应该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从于勒的身上同学们看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个性化体验得以张扬,课堂充满激情。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延伸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1.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就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再如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一丑陋市侩、趋炎附势的形象,我让学生把他几次穿、脱大衣的情节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通过表演,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
2.注重阅读拓展。如学习完《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精读《骆驼祥子》;学习完《七律长征》,让学生阅读关于长征的故事;学习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倡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智力开发活动,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文的情感熏陶。优秀的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3.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桥之美》后,布置学生寻找、搜集家乡的桥的图片和资料,了解每座桥的历史,并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欣赏桥。教学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文后,布置学生周末游一游天生桥,爬一爬无想山,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回来后再于小组内交流,将所见所感记录下,并整理成册。
总之,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就是引领学生走进大语文,乐于去解读,去感悟,去熏陶,去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