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真 陈丹丹
【摘 要】《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展示我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学会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04-0025-01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是选自范吉钰主编的《物理》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我计划1课时完成。是中职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
1.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数控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缺乏定量的分析。他们有一定探究意识和动手实验能力,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探究学习。
1.3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目标: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②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情感目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可能蕴含着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勇气和信心。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2 教学策略
本次课在教室进行,四人为一个小组。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弹簧秤、DIS数字系统一套、力传感器两个、磁铁、玩具汽车、气球等。借助微课、视频、云班课、在线学习平台、QQ群等,辅助教师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启发引导、点评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小组学习、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实验总结等。
3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師通过手机上的蓝墨云班课向学生发送学习任务单,学生通过云班课的资源观看微课、文档,完成(任务单1),并上传作业。本教学设计的上课部分,共有六个环节组成。
3.1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两个优秀作品,即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视频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大量的生活实例,如:鼓掌、头顶球等。让学生体会并分析现象,加深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理解。由老师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到第二个环节。
3.2 实验探究 总结规律
首先由教师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弹簧秤,请小组用两个弹簧秤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变化规律、性质等方面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每个小组分工做实验,教师请学生把实验结果及结论填在(任务单2)中,并上传到QQ群,全班讨论。教师请一组结论较完善的同学上台展示,教师点评,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大、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3 深入研究 理解规律
引发学生思考:是否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呢?教师展示弹簧秤对拉的视频,分析其局限性,引入DIS力传感器实验,利用现代科技来突破难点,强调牛顿第三定律揭示的规律与物体大小形状,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3.4 规律应用 拓展提升
演示小汽车在纸板上前进,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播放:气垫船前进,嫦娥三号升空等视频,分析牛顿第三定律在这些实例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贡献。
3.5 游戏活动 拓展知识
请两名体重悬殊的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拔河比赛。学生体会游戏快乐,并回答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6 评价总结 布置作业
小组进行自评和组间互评,并根据老师评价情况,推选出本次课的明星小组,引导学生小结。请小组合作,根据本节所学,上网查资料,完成作业,并上传到云班课,下次课点评。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完成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信息化手段和新技术的恰当运用,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作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合作意识。列举大量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体味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