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移动互联技术及其应用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8-09-04 10:00徐占鹏李会平王春蕾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8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建构主义混合式教学

徐占鹏 李会平 王春蕾

【摘要】本文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将移动互联技术及其应用与教学相结合,探讨了信息化、智能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 建构主义 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移动互联技术和社交软件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5SC28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239-02

1.移动互联技术及其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基础

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直播、QQ等手机APP的广泛应用表明我们已经进入基于移动端的“微”时代。“微时代”环境下,19-24岁的在校大学生受影响尤其明显,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大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缩短,根据笔者调研,有51%的同学在45分钟左右的课堂上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仅能达到45%-60%,约20分钟,另有近30%的同学,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仅为10分钟左右,如何通过提升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来提升课堂吸引力是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手机等智能终端有“五个任何”的特征,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何方式访问任何想获取的信息。目前手机等智能终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通信功能,社交、学习、办公商务等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大家更愿意使用移动端的设备安装移动App软件等方式去实时的获取各种信息化服务,所以,随着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等新理念的诞生和发展,在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上,与其采取各种措施“堵”,还不如进行适当的“疏”,引导大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进行学习。

2.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及其应用的信息化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对接

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向为以学为主的方式演变,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教师应该培养的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从而去应付考试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按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教学与学习情境,强调及时反馈和学习内容的适应性调整,是实现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教学需求的立足点,这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学生持续注意力时间短导致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这与知识的系统化形成了矛盾,这是改革的另一难题。

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及其应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该模式主要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且通过系统化的、可复制的教学活动、整合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实施形成性的评价,做到及时反馈和建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

3.基于移动互联的社交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SNS (Social Network Software)即社交软件,目前主要有即时通信类应用、综合类社交应用、图片/视频类社交应用和社区类社交等应用。其中即时通信类应用中的QQ、微信和综合类社交应用 QQ空间与新浪微博,因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与及时沟通和信息分享的特征,与教学的基本特征相吻合,根据笔者调研,大学生群体社交软件的使用情况QQ与微信的使用比率均是100%,微博使用率相对较低,约50%左右。所以当下常用的QQ、微信两种社交软件在教学中应用的可操作性较大。该两种社交软件均可通过点对点或者基于群组进行实时沟通,并发布文字、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资源,并可以通过分享进行相关的点评等操作,可以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微信具有“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二次开发功能,能够结合课程教学开发给予微信平台的课程专属应用,该应用集成了信息化教学网站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功能,且平台较成熟,具有一定的优势。

4.移动互联APP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教育模式日渐接受,在信息化课堂教学手段方面,正在逐渐的由基于PC端的信息化教学系统,转移到基于移动端的课堂及课堂管理型APP上,这也让人们从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时代进入到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时代。

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与无线通信技术,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工具,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的模式。移动学习应至少包括以下四项要素:移动的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与移动网络相连接、在移动的情境中开展学习[2]。这种学习方式让学习者能够利用一切零散时间学习,与现代人的学习方式相符,能够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是未来学习趋势,符合建构主义对大学生学习的要求。

目前主要基于移动端的课堂及课堂管理型APP有蓝墨云班课、MITA、云课堂、学习通等,笔者通过对上述APP的应用实践,经过对比分析,选中蓝墨云班课作为混合式课堂教学工具,深入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移动、云、大数据、智能化教学,打造了“教、学、管一体化的移动互联网+课堂”。

蓝墨云班课工具诞生于2014年11月,是国内较早的师生课堂互动手机应用,且免费供师生使用,目前分为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两部分,第三方TalkingData移动大数据服务平台显示,截止2017年10月,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达400万,其中注册老师10万人,覆盖学校达4600所。老师在蓝墨云班课网站或者手机应用上创建班级与课程后,邀请学生加入并开展课堂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

蓝墨云班课工具对于教师、学生构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维护学生信息、发送通知、分享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实训素材、数字化教材等学习资源,资源能够即时传递到学生的移动设备上,通过随时随地开展的作业任务、讨论答疑、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等教学互动,将碎片化的教学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该平台帮助教师实现了课堂上即刻反馈、即刻点评,教师、学生之间可以协作完成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等工作;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平台中的头脑风暴、讨论答疑、分组任务作业等会话模块能够帮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记录、展示完成学习任务的会话商讨内容,共享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与智慧,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间协作、学生与学生间协作,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中,蓝墨云班课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跟踪和学习成效评价,教学活动结果将由活动过程的行为大数据全面呈现,并基于该大数据实时客观的科学管理,可以生成每位学生的学习评估报告,并实现自动智能提醒功能,做到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5.结语

将基于QQ、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教学APP软件应用到教学中,构建了“教、学、管一体化的移动互联网+课堂”,对于信息化教学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2]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作者简介:

徐占鹏(1979年-),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建构主义混合式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