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起
中国教育自改革开放后的“双基教育”到后来的“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经历着从外在到内在、从理念到实践的重大改变。高中教育也在进行改革,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教改步伐,关注并实践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标、新课程抓住了“民族性”这个根,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高中语文中的“大美”。高中语文教学就应该追随改革潮流,落实新课标,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健全人格。课堂上,我们应研读、通读语文教材,遴选语文教材中的“大美”,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赞叹美中提高审美情趣,建立审美能力,形成辨别“美”的素养。
例如,导学《旅夜书怀》这首诗,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优美的图片、精美的课件画面、专业的标准诵读等,一上课就把学生拉进“美”的空间:细草,微风,夜舟,危墙;星垂、野阔,月涌,江流。如此高低、远近、大小、明暗的艺术组合,加之诗人孤身一人,就能让学生在审美之中,自然感受到作者的“诗心”,体会到一种前无古人的雄浑美、孤独美、忧世美、苍凉美,真正领会诗人寄寓的内涵。语文老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透过文字表征,抓住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理趣,品透语文的“大美”。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双基教育、素质教育在国家恢复高考之后的长期教育实践中功不可没,虽然也是力图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改变为更加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的培养,但都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在课堂上,教师依然唱“主角”,学生不得不做“配角”。学生的自主學习能力得不到扶植,自我完善能力受到削弱,自我发展能力受到压抑,这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新一轮教育改革就是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今天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影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正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查作者,查“康桥”,查背景,查诗评。课上,“抛给”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来说说康桥,说说诗人,说说诗意。说说诗情,说说诗美,说说震撼。作为教师,就是要提供机遇,搭建舞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敲好锣,打好鼓”。没想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一下子爆发出了自主活力,他们能说会说,他们能想会演,他们能够理解“大人们”的心,自主探究素养得到开发。
三、改“解决问题”为“提供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六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实行“一言堂”,自己备课,自己上课,自己分析,自己定位,自己总结。基本忘了学生的感受与认识,忘了学生的接受与发展,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被动地被“填鸭”,发现力、分析力、认识力受到忽视,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现今大胆且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变教师“解决”为教师“提供”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
例如,笔者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我开场就说:“这一节课我是学生,我什么都没看懂,请大家允许我提几个问题,帮助我解决这些问题,大家说好吗”。别开生面的导语,一下子让学生短时间茫然,继而会意欢呼!我提到,标题为什么要加“风雪”二字;为什么作者大叙特叙林冲到山神庙之前的情节;“逆来顺受”的林冲为何到最后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林冲;我们看到电视剧的情节与本文有哪些出入,为什么……这样一导,学生或思考,或商议,或辩论,或猜想,思维力得到极大挖掘,分析、沟通、表达能力也同样得到开发,这明显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四、营造活跃氛围,熏染学生品格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善于将其打造为一个戏剧舞台,努力营造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理解,去参悟,力避只有老师讲解的“说教式”做法,让学生变成文章中的“人物”,学会从自身考虑,学会换位考虑,引导学生兼顾生活常理、文学理想理解文学,理解社会。这样,课堂就有了“活”的氛围,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起来轻松愉悦,人性自然而然得到完善,高尚情操得到培养,课堂效益大为提高。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陈情表》困难不小,主要是时代差距、观念差距、伦理差距。教好这一课,教师要下大功夫。我先讲古代的“孝”,再讲古代皇上的“神圣”,再讲臣子下辈的“义”,看到学生听得入神,听得人情,我就让几个学生扮做文章中的人物,用课文原话交流,再用现代白话动情交流。好,效果出来了!学生表演入情入微,“观众”竟至热泪盈眶,舞台效果明显。这节课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应具品格,树立了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