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节研读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策略

2018-09-04 02:42黄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堰河刘和珍细节

黄萍

文本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潜藏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点。基于文本细节的研读正是从文章细处入手,深入挖掘文本蕴藏的阅读资源。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明确文本细节研读的价值取向,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将文本阅读向更深处推进。

一、文本细节研读的价值取向

文本细节研读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要分析语文阅读课堂的构成要素,包括作者、学生、学科、教师等。

1.准确研究作者价值取向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节研读要从作者的视角进行,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价值取向,通过细节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探寻作者心路历程。细节研读的价值取向要遵从作者的价值取向。

2.准确把握学生价值取向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指向回归于“人”。文本细节研读要树立学生视野,合理定位学生文本细节研读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互动,从而以作者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塑造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学生。

3.科学定位语文价值取向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文本细节研读能够科学定位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树立语文课程教学观,发挥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效能。

4.综合考虑教师价值取向

在文本细节研读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多元的,他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学习伙伴、促进者,同时也是文本细节研读的“读者”。这就需要在文本细节研读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师的价值取向,提升细节研读的有效性。

二、文本细节研读的教学策略

文本细节研读聚焦在一个“细”字,这些细处往往不容易被人发现,容易被忽视,但是又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1.于不易发现的细节处“淘金”

作者往往匠心独运,常常于人不容易发现的地方精心打造细节,也许是一个词语,也许是一个称呼,但是却富有含金量,值得教师引领学生在此处“淘金”。

研读一个词句抓文眼。不少作者在创作时,往往借助一个词语或者句子凸显文章的中心,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于不容易发现的词句细节处研读,往往能够抓住文眼,由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寻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上阙借助一个“看”字领起,写尽山红林染如画,长空雄鹰展翅高飞,江中水碧船急驶,水底鱼儿轻快畅游,留下一个问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阙借助一个“忆”字,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又将答案蕴含其中,点出革命青年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研读一个称呼见真情。在文本中,随着作者情感的不断升华,这种情感便会以不可压抑之势喷诵而出,如果我们能够于不容易发现的称呼细节加以研读,我们便能够透视文本蕴含的强烈的感情。

如艾青的叙事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这首诗中,作者对大堰河的称呼就颇值得推敲。“大堰河”“她”“你”从交代一个人,到叙写一个人,再到一个“儿子”赞美“母亲”,我们在研读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逐渐奔腾的血液,从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再到对大堰河的感激和赞美之情。炽热的感情在称呼研读中浮出文面。

2.于耐人寻味的细节处“漫步”

细节虽小,但是恰当的运用却耐人寻味。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耐人寻味的细节,也许是一个标点,亦或是一个结尾。于耐人寻味处引领学生“漫步”,细细探寻,文章的精妙就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掩卷深思。

研读一个标点领会丰富内涵。标点虽小,但是蕴藏着大乾坤。教师可以通过研读标点符号细节,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心路历程,以及情感变化等,从而领会到标点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該句运用一个问号,旨在引发学生对“哀痛者和幸福者”的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问号细加研读,就能够领会其内涵:他们敢于正视民族悲惨命运,面对国家黑暗的现实,以国家、民族的不幸为自己最大的“哀痛”;他们不怕血腥镇压,不为暴行所吓倒,以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献身为自己最大的“幸福”。透过标点,我们对像刘和珍君这样的人的了解就深刻了。

研读一段结尾感悟余音绕梁。不少文章的结尾颇为简单,但是言简义丰,是一种精致化的简约,这种结尾虽不像抒情、议论类的文章结尾洋洋洒洒,但是却耐人寻味,细加研读竟也有余音绕梁之妙。

仍以《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文章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一句作为收束语,在研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有倾吐不尽的言语,对反动派的憎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对刘和珍烈士的挚爱和怀念之情,却是难以尽述。爱与恨都裹挟在结尾这句无限深情的话里,令读者久久萦回,心潮激动。

3.于文本留白的细节处“放歌”

留白是作者创作的一种艺术,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于文本留白处细细研读,必然能激发学生无限想象与联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愿望,于留白处“放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一段描写,应该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教师在文本研读时,可以抓住这一留白的细节,结合全文引发学生思考,“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一句中的“人们”是不是指所有的人?通过这一补白,学生明白了这是作者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不仅如此,这一段的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小说起于祝福,最后又结于祝福,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目为“祝福”,作者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可见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小说取名为《祝福》的深刻含义也在补白中得以呈现,学生的补白创造性学习深化了阅读体验,也为学生创造了发挥的空间。

总之,文本细节研读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于文本自身,还要基于学生、教师与语文课程的视角全面加以审视,这样才能深习文本细节之妙。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细节研读的重要意义,细化文本研读的触角,抓住细节,发掘细节,并将细节研读放大化,不断优化文本细节研读策略,使学生在细节研读中不断将文本阅读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大堰河刘和珍细节
以人称为《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的突破口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