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纯
这几年,京城每到7月中下旬都会遭遇几场大雨,雨中的北京城别有一番景致。然而,我却连续两年因各种原因错过了雨中的京城,颇为遗憾。而其中,最令我遗憾的则是错过了故宫的“千龙吐水”之景。
故宫的千龙吐水,可谓京城奇观。当年修建故宫的时候,建筑构件“螭首”除了装饰作用之外,其重要功能就是起到排水的作用。历史上对于“千龙吐水”的景象,只有文字记载,并没有图像保留。据说“千龙吐水”的景象必须要在雨量达到一定级别才能见到。虽是这么说,却没听说谁见到或者拍摄到这一奇景。直到前年,在影友中传闻,故宫有个别的玉龙开始吐水了。我本来就一直在拍摄关于龙的题材,而故宫又是首选,听闻传说中罕见的“千龙吐水”居然出现了,并且还听说有人拍到了这一奇景,所以打一入夏,我就天天惦记这件事。我加紧搜集资料,配备防雨装备。争取在今年了却自己这个心愿。
关于螭首,我特意搜集一些资料。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于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螭首又叫螭头,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往往塑有螭龙头像。
螭首碑,大约出现于汉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唐朝时螭首碑逐渐成为等级高低的象征,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准刻制。五代后唐王仁裕云:“含元殿(唐)前玉阶三级,第一级可高二丈许,每间引出一石螭头,东西麟次。”到宋代用石螭首已成定式。李诫《营造法式·石作制度》:“造殿阶螭之制,施之于殿阶对柱及四角,随阶斜出,其长七尺,其螭首,令举向二分。”又“螭子石”称:“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阶棱、勾阑、蜀柱卯之下。”
故宫三大殿的螭首有很多的论述。其中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汉白玉高台上的螭首独具特色,其造型是兽口张开,上唇高抬,眼珠突出,额顶突起,头有两角。整个螭首造型生动、有活力,线条或流畅柔和、或粗壮有力,非常精致美观。故宫三大殿高台上的螭首有1000多个,在众多的螭首中,位于高台各转角处的螭首较大,其他的则较小。
三大殿占据了紫禁城最主要的空间,面积达8.5万平方米。它们依次布置在高达8米的台基上,台基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为须弥座形式,四周围着汉白玉栏杆。每根望柱上都雕有精美纹饰,下部雕有华美螭首——口内凿孔以便于排水。在建筑设计和艺术构思上,它们凭借着自身所具有的气势威严、规模雄伟、装修华丽、色彩神秘,而成为紫禁城中最辉煌的建筑群。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太和殿内的龙雕龙纹等各种形式的龙,约有13844条之多。如果加上太和殿外石雕栏杆上的雕龙龙纹,太和殿内外共计有蟠龙、行龙、团龙及龙纹14986条。
太和殿的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由72根楠木大柱所支撑,太和殿内外装饰得富丽堂皇,在整个太和殿内外雕刻与彩绘着众多龙纹,这是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大殿外的三层台阶每层都围有石雕栏板,在龙凤纹饰的望柱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汉白玉螭首(龙头)1142个,如遇大雨,龙口会喷水千条,流水状如白练,此景被誉为“千龙吐水”。
看了资料,这些数字足以让我瞠目结舌,更让我坚定了拍摄“千龙吐水”的愿望。一入夏,连睡觉时听到外面有类似雨滴滴落的声音,都会马上打开窗帘,看看是否下雨了。因为已经错过了两年的机会,2018年,我推掉了不必要的应酬,心心念念就等着大雨的落下。
7月16日,我盼望已久的大雨终于来了。到了7月17日,大雨更是铆足了劲,从夜里到清晨一直紧锣密鼓地下,时有瓢泼倾盆之态。我早早等在故宫大门外,早上8点故宫一开门,成为了当天头一批进入故宫的游客。当时走过太和门,进了三大殿的院子,靠西部的院落里的积水已经没过小腿肚了,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景观。据有关资料记载:故宫的排水系统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明沟和暗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污水管线。历经将近600年,许多地下管网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无论多大的雨,在故宫内也不会发生积水现象。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地通过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宫内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
如果没有短时达到暴雨级的降水量,想看到真正的“千龙吐水”绝非易事。我直抵三大殿后,为了更好地掌握情况,并没有匆忙开始拍摄,而是开始观察地形。我想,最了解这里情况的肯定不是慕名而来的影友,而是在这里上班的员工。我相信,真正热爱故宫的员工,肯定会知道此事的。等了一会儿,从中和殿走过来一位小伙子,我赶紧凑上前去打探此事。还真凑巧,他说去年拍到了“千龙吐水”的照片,存在手机里面。然而,他翻找一阵却没有找到。但他肯定地说,“千龙吐水”的景观,肯定是三大殿两侧螭首才有的奇观,他觉得地点应该就在中和殿西侧那组玉石栏杆的位置。
可巧老天爷先来了个彩排,下了一阵急雨,我没跑冤路,直接在中和殿的西侧找到了几个正在喷水的螭首。我试拍了几组,借以调整了镜头、光圈、速度。而后天意遂心,老天放晴了一会儿,我赶紧换装擦镜,严阵以待。不一会儿,天空又开始飘下了小雨。这时,那位古道热肠的员工冒着雨又找到了我,说图片找到了。当他打开手机,看到图片,我既为找到了准确的位置而激动,也为能有这样热情的故宫员工从心底里为他点赞。等我刚穿戴好着装,套上相机防雨护罩,大雨骤然登台上演了。暴雨下了近一个小时,雨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几只龙头开始喷水了。大雨倾盆,而我像堂吉诃德一样,挥着相机,扑向喷水的龙头。整个三大殿的院子里,因为雨水又急又密,视线受阻,只有我一个人在雨中独舞。由于多少年来,雨量达不到,螭首内的水道已经基本堵死,因近两年的大雨,陆续冲开了几个螭首内水道。今天拍到的这几只能够同时“玉龙吐水”的景象,算得上是天赐了。
当阵雨飘过,我迈着疲惫的步子,走到西侧廊下翻看这组片子的时候,首先是激动,其次是感叹,真是有皇天不负有心人之慨!当然,摄影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此我只能说,也许今年没有机会了,但我一直准备着,如果再有机会,我还会拍得更好。可能还会有很多朋友有更好的片子,但于我自身而言,2018年7月17日上午9时许,在大雨中的这次拍摄,虽因不可改变的原因没有拍到真正的“千龙同时吐水”,只拍到“部分千龙吐水”,稍有遗憾,但足以令我开心不已。
补记:文中所举的图片,“千龙吐水”的螭首拍摄于中和殿的西北側玉石栏杆之外,其他场景的图片,除了正面拍摄三大殿的雨景图片,也基本是取景于三大殿的西侧和北侧,因为这里视野开阔,建筑错落起伏,加之雨水的排出,终归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我的很多雨景图片,都是在这个地区拍摄的。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