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学校能给学生什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创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如何让小学的最后一年成为学生新的起点?在不断的反思中,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毕业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维果茨基就提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1.学生视角:适应成长需求。小学毕业课程的设计要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尊重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实践导向,指向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综合能力的唤醒,指向生命个体潜能的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让儿童成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共同创生者,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来,并逐渐成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主体和中心。
2.素养视野:关照育人目标。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归宿。毕业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强化其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毕业课程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有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教育资源和专业服务,努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3.资源视域:打造成长社区。毕业课程应该有一个长程的规划,它需要调动学校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需要链接校外无限广阔的天地。若毕业课程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三原色”,三者之间循环互动、彼此融合、相互支持,就能共同引领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毕业课程就能成为学生内心喜爱、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成长载体,共同助力学生的素养提升!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的校本毕业课程,从儿童立场出发共分为“昨天·最美风景”“今天·和谐交响”“明天·创想未来”三大板块,我们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指向不同的分解目标,在一个学期中序列推进和不断生成(具体见表1)。
表1 小学毕业课程设计表
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课程主题,师生共同设计课程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这一过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组织能力,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基于主题,学科统整。毕业课程是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统整,它以班主任为课程领衔人,协同串联起各学科的综合学习,采用“学科合作制”的实施方式。在毕业课程实施中,教师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或主题,紧密合作,每位教师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以协同的方式指导课程学习。教师基于各自学科的课堂教学,育人目标更易达成,实施的效果也相对较好。如“明天·创想未来”课程板块中相关的内容,在课程设计时就由各科任教师协同设计,在课程实施环节分工设施(具体见表2)。
2.整合资源,内外联动。如今的儿童教育普遍走入了“圈养”的樊篱,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范围越来越窄。许多学校因为戴着“安全教育”的“防护帽”,不敢越雷池一步,忘却了教育人的旨归,舍弃了许多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毕业课程“今天·和谐交响”板块的实施中,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在多姿多彩的经历中,初步感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如“实验中学一日体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实现中、小学的有效衔接。体验日活动包括三个内容:一是体验生活。组织学生参观初中校园并交流互动。学生纷纷感叹:中学的操场那么大,社团那么多,科技馆那么有吸引力;二是体验学习。学生们走进中学课堂,和学长一起上课,学生的好奇心、表达力、思维量、创新点得到中学老师的点赞;三是体验成长。组织学生观看中学的专题片,聆听中学老师的主题讲座。回校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展示中学体验日活动的收获,交流“我对中学生活的初步规划”“实验中学自主课堂和星河小学星式课堂的对比”等,在交流活动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欲望及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表2 “明天·创想未来”课程实施表
3.立足课堂,精心引导。理想的课程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落实到实践中去。在小学毕业季,学校一定要上好“感恩相遇”这一课。我们将寻访最美教师、寻找校园最美角落、寻觅最美童年印记等内容作为毕业课程的启动环节,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求学和成长总要经历离别和相遇。小学校园为你留下美好的六年时光,小学老师值得珍藏在心里,朝夕相处的同学应当封存在记忆;走进初中,就要带着一路的美好,走进成长的新阶段,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4.创生仪式,定格成长。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里看似平常的事情,充满希望地迎接下一个全新的开始。毕业课程的仪式感,不仅仅在于毕业典礼,更应该成为实施整个课程的一种思路:当学校举行最美科任教师评选和最美校园角落画展的时候,当全体毕业生利用午间时光在走廊上绘制师生百米长卷的时候,当一日体验活动出发前在校门吹响出发集结号的时候,当学生们在中学校园的创想林边集体开锹破土的时候,当梦想主题演讲赛场上评委们纷纷举牌亮分的时候,当嬉乐湾户外一日集训时师生集体高歌的时候,当学生们接过校长手中装帧精美的毕业手册的时候……把仪式做到学生们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仪式中产生共鸣,得到精神的浸润和成长的引领。
小学毕业课程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理念,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用创造性评价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1.从“模糊评价”到“数据量化”。我们遵循整体性、发展性、激励性、多元性的评价原则,采取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毕业表现。在毕业课程的三个板块中,各部分所占的评价比例各不相同。“昨天·最美风景”占毕业总评的10%,“今天·和谐交响”占20%,“明天·创想未来”占30%。另外,国家课程学习的学业水平成绩占40%。
2.从“单向评价”到“平等互动”。传统教育评价偏重于选拔与甄别的鉴定功能,新课程倡导的评价则倾向于过程性、导向性、教育性,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我们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烙上学校的创想印记,走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3.从“内隐评价”到“视觉呈现”。要想让小学毕业课程在学生成长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必须科学设计评价的呈现方式,并不断调整变量间不显著的内隐关系,努力让课程评价走向“可视化”。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有教师提出将“毕业课程”评价引进学生素质报告单:将传统报告单中的“小学生行为守则”版面变成“每一个孩子都是银河中闪亮的星星”板块,整理一学期来最能反映学生课程活动的瞬间,组合成个性化的素质发展报告单。学生从活动中挑选出5~6张照片,配上不同的模板,整合到一个页面。学生筛选、制作的过程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因为这个过程是学生回味、自省、体验、思辨的过程。最后教师用彩色打印机把全班学生的素质报告单打印出来,当家长领到这份为每一个孩子“私人订制”的沉甸甸的素质报告单时,大家都被震撼了!
毕业是每个人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旅行,它意味着成长的过渡、身份的转换,表面上看是一个阶段的终结,其实是时间、文化、价值观的延续。作为课程的体验者,学生在深度参与中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毕业课程在留给每一个学生一段美好记忆的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带去了持续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