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润生 翟利岳
顾润生:学校此次申报“小学爱心联盟行动计划”的出发点是什么?
翟利岳:“教育各自为战”的现状一直困扰着我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为战,教育成效相互抵消,甚至为零为负。如何加强教育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教育成效,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个体,是我们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爱心联盟”的行动计划。
顾润生:请详细介绍一下“小学爱心联盟行动计划”项目的顶层思考和创新点。
翟利岳:“小学爱心联盟行动计划”通过架构“爱心联盟”组织,开发系列共育课程,借助课程载体,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爱心关键事件中涵养品格,提升能力。爱心联盟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为平台和依托,三者相互配合,为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建立起的教育联合体。“小学爱心联盟行动计划”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承育人文化,定位培养目标。为了传承学校“爱心教育”的育人文化,我们将项目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并做了科学设定与准确表述,最终确定项目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富有爱心的现代小公民”,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目标具体指向“自信心”“责任心”“好奇心”和“友善心”。具体见下表: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育人目标一览表
二是依托课程建构,明晰建设内容。我们以深入推进项目课程化建构为抓手,架构项目的内容体系。学校、家庭、社区联合、联动、联席共同开发“共育课程”,具体包括“求知好习惯、拔节新四季、公益走四方”3大课程及其分别对应的12个子课程,12个子课程又是锤炼学生“四心品格”的12个关键事件。具体见下图:
“共育课程”的实施注重教育的情境化,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情境,把课程、可视化育人场景资源最大化融合。它以开放多元的课程形态助力育人效果的提升,让学生在真实多样的场景中参与、体验、感悟、坚持、践行、超越,从而形成和提升自己的“四心品格”。
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但课程又不等于教育。在爱心联盟中,每一个学生及其身后的家庭都是重要的,对特殊学生、特殊家庭,我们进行了“个性化教育支援”,具体包括:(1)“家校心连心”,项目旨在预防儿童越轨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格。(2)“生活独立营”,项目旨在让生活依赖性特别强的学生提高自立、自理能力。另外,我们还努力打造“爱心联盟”服务平台。如爱心联盟常务委员会、学校社工服务团、社会实践基地理事会、在线“爱心同盟会”这些是专为“爱心联盟”量身定制的服务平台。
三是注重项目评价,提供实施保障。项目中我们开展的评价活动有:(1)标志性成长积分制,积淀童年品格。“标志性成长积分制”贴近学生生活,将不可量化的品德标准以简便易行的积分方式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日常点滴做起。(2)“四心学子”评比,弘扬美好品格。每学期,学校根据爱心课程实施进度,根据“四心品格”,评选城中“四心学子”,发挥榜样示范效应。(3)私人定制“特殊贡献卡”,唤醒自我发展情感。创设个性化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站在自身品格提升“最近发展区”。
最后,谈一谈项目的创新点:一是立意创新,以“破解突出问题”为引导,实现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改变。项目打破以往各自为战、单兵作战教育管理方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时空上循环衔接,相互兼容,融会贯通,体现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无缝隙、无遗漏,三者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形成叠加效应,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二是路径创新,以项目介入为关键契机,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整体达成。项目建设以“共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主要载体,课程建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引,以“三联”伙伴共育为机制,以12个爱心关键事件为主要线索,架构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新路径。三是方式创新,以真实场景、有效场景的创设为依托,使儿童品格得到真正锤炼。
顾润生:那么,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哪些困难或瓶颈,是怎样解决的呢?
翟利岳:尽管我们针对本项目定制了详尽的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但学校工作的复杂性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进程。为此,我们主动以“成果为导向”,不断加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当前我们重点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以12个关键事件为线索,讲好一串故事,逐步形成一份生动活泼的成长故事集;二是以学生家长和一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为导引,出版《家庭教育读本》;三是以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好宣传服务平台。另外,我们以“生发爱心关键事件策划会”“爱心联盟专题报告会”“诚爱家长学校授课活动”“爱心联盟家长开放日”等专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教育力、协同力和本项目的影响力,让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出教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