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香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疾病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与传统手术相对比, 微创手术具备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1]。但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仍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等多种并发症, 因此仍然需要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干预, 以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 提升治疗效果。本科室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月在本科室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 各24例。研究组男女比例5∶7, 年龄最小37岁, 最大67岁, 平均年龄(59.0±7.4)岁;疾病类型:胆囊炎患者13例, 胆石症患者11例;学历:中学及以下8例,高中8例, 大专及以上8例。常规组男女比例11∶13, 年龄最小36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59.2±7.8)岁;疾病类型:胆囊炎患者12例, 胆石症患者12例;学历:中学及以下9例, 高中7例, 大专及以上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学历、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包含术前准备、术前指导等。研究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具体如下。①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由科室主任、主治医师及护士长、责任护士组建, 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结合临床护理经验, 制定护理标准。②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患者入院后, 结合患者病情、文化水平、心理状态等情况, 参照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制定针对性临床护理路径工作表, 注意护理细节, 护理人员依据护理计划实施, 内容包含入院指导、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③临床路径实施后, 观察表内容是否适用患者, 并在工作表中详细记录, 若发现变异情况及其他护理问题, 及时讨论并调整修改护理方案。④根据综合评价护理结果及修改方案对护理表单做进一步完善, 保证护理效果更加理想[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头痛、呕吐、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下床时间为(26.52±2.08)h, 常规组患者下床时间为(31.80±2.14)h;研究组患者进食时间为(13.09±1.15)h, 常规组患者进食时间为(15.62±1.12)h;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51±0.83)d, 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81±0.36)d;研究组患者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7、7.72、12.45, 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 低于常规组的1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是一种新型胆囊切除技术, 由于该手术具备创伤小、疼痛感较轻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应用, 但即使是微创手术也同样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出现术后伤口疼痛、胃肠道功能障碍, 还可能出现感染、脓肿等并发症,因此仍然需要通过护理工作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 促进患者进食, 增加机体抵抗力, 提升患者身心健康, 促进早日恢复[3-5]。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理念, 也是一种标准化、整体化护理模式, 可使全科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制定护理流程, 针对患者具体病情为之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 让患者从入院开始便可以接受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 该护理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 不仅可以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对患者的利益给予有效保障, 并且还可以规范医疗行为, 节约医疗成本, 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用[6-10]。本文通过实验对比, 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下床时间为(26.52±2.08)h, 常规组患者下床时间为(31.80±2.14)h;研究组患者进食时间为(13.09±1.15)h,常规组患者进食时间为(15.62±1.12)h;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51±0.83)d, 常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81±0.36)d;研究组患者下床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 低于常规组的1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可有效提升患者恢复速度,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