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欢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科学课实施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前苏联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总结他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就的时候,曾说,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仰赖他的坚持不懈地观察,并留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格言。可见,观察对一个人一生的作为具有多么重大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能力,观察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本文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探究活动;观察力;培养方法
观察是探求的开始,观察是最基本的智力品质之一。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意大利了学家伽利略,就是从观察教堂里铜吊灯的摇曳开始,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了摆的定时定律。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衷于观察动,植物,坚持二十年记观察日记,写出《物种的起源》。
一、材料是观察的基础
科学课实施后,我们发现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观察,离不开材料,如果没有观察材料,就谈不上观察。有了材料,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等活动找到答案,在各种感官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浅显的概念,获取知识。有了材料,教师就可以变“教”为“导”;有了材料,才能使科学课教学形成“趣、活、实、乐”的局面。
学生在准备材料之前,教师要钻研教材,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内容,然后再确定准备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材料的准备,首先数量要充足保证在整个活动中,人人有物可观,最好能满足学生“自助餐”式地选择材料,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准备的材料要種类多样。
如教《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到自然界去捡一些不同种类的,自己认为是完整的植物叶子作为学习的材料,并要求他们调查所收集的是什么植物的叶子(请教家长,老师等都行),这样,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材料,而且,学生在收集植物叶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一片完整叶子的模样,了解我们这儿常见的植物叶子。同时,我自己也根据教材要求给每组准备了一套几种植物的叶子。这就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
二、兴趣是观察的动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好奇心强,对许多事物他们都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渴望认识、了解。一旦他们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使得学生的探究动机与教学目标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在教《蜗年运动的观察》一课时,我首先通过谈话法,问学生:“谁玩过蜗牛?”学生们都说玩过或者养过,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出:“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小蜗牛,那么小蜗牛是怎样运动呢?”这样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明确了观察的目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观察到蜗牛的运动,你们可以想出多少办法来?”学生通过讨论,设想出了许多方法,有小组借助把蜗牛放在玻璃片来观察,有的小组借助把蜗牛放在线上通过让它走“钢丝”来观察。由于观察方法的独特,学生们兴趣盎然,一个个聚精会神观察着蜗牛是如何运动的。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验蜗牛的运动,我还积极鼓励同学一边观察,一边用动作表演给其他同学看,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清楚,表演得最像。这样做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兴趣很浓,收到比较好的观察效果。
三、方法是观察的关键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观察中,往往漫无目的的进行观察,或者在观察中对主要的自然形象“视而不见”,而只是凭着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观察。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按顺序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观察方法,以达到观察的目的。
在《蜗牛》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中,在制订观察方法的研讨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展开一下研讨,重点研讨观察些什么,怎样观察,按什么样顺序观察的问题,进而引伸到如头旋,水的旋涡问题等。只有这样的观察活动,才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讨论是观察的拓宽
要想获得全面的观察结果,必须要共同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讨论交流的结果,一方面,学生会从中学到“我”怎样进行观察的,又怎样把观察到的各种情况综合成为一个整体,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集体的讨论交流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不完全正确到正确,他们也会从中感受到集体智慧,学习与人合作,培养科学求实精神。
如教《一杯水的观察》当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观察了水后,往往只说:“水是会流动的”或者“水没有味道”,或者“透过水能看到另一边的东西”等,很难形成对认识对象的较为完整,清晰的表象。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组织学生对感知的结果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互相补充,拓宽认识。当然有时也有错误的感知结果(如“水是白色”的),教师就要组织他们重新感知,使他们自己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纠正错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正确的,较为完整的清晰表象。
五、思维是观察的核心
观察离不开思考。对于学生的观察,不只是要求学生仔细地看,而且要引导学生认真地思考,边思考边研究问题,边思考边认识物体的本质,即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观察的核心,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才能了解学生对事物观察的程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充分描述观察的结果,只有充分描述这些现象,学生才可能在这些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如三年级下册《植物一生》这个单元,植物一生中,种子如何变成芽,芽如何长成苗,又是如何开花结果,都必须要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然后再通过思维加工,用语言来描述出来。这实际也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
六、引导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敢说有机会说
小组交流非常重要,它给了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甩掉了胆怯、害羞、害怕出错的包袱,敢问敢说,即使那些一向“少言寡语”的内向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敢说有机会说,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心,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小组之内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每节课每小组都进行进步之星评选,另外汇报学生由教师随机指定等。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造成“无效”的语言培养。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观察,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交流与沟通的社会,学生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或有所发展,必须学会沟通,而沟通的基本方式是运用语言。美国人也说当今社会的三大武器就是:语言、金钱和原子弹。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满足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