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高度重视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一切工作的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对治国理政的认识,大胆探索实践,取得治国理政的重大成就,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成果。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治国理政 人民 改革 法治 核心价值观
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最高标准,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选择,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根本活动准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总结。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民本”思想,民如水,既可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必然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否则就如水覆舟。历史上靠掠夺人民的暴力统治,最终都会被受统治的人民所推翻,坚持人民为中心是对“民贵君轻”历史思想精华的遵循。其次,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努力的成果。作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执政党,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本身最基本的尊重。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就是无数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当权者人数只占总人口数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如若政策不为民所定,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政权倾覆只在人民的一念之间。此外,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距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也还很遥远,这都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根本活动准则,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以深化改革提升发展动力,激发人民积极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不相适应,是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而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协调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年来的经验总结。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指出了我国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生产力发展参差不齐,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这与国家宣传的共富理念以及人民所期待的人人安居乐业、幸福美好的生活格格不入。改善这种情况,关键还在于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深层次的改革。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强调邓小平“改革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并将之切实得运用到实践当中,取得了改革的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还指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创造了中国的今天,中国今后的发展更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通过改革提升发展动力,将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的基本经验。
三、以法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通过法治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新的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党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其次,依法治国必须把依宪治国放在首位,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实施的总章程,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法依据,遵从宪法的要求,维护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是治国理政各项制度、政策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再次,实施依法治国,提升党治国理政的效力和能力,实现国家的良法善治,还必须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立法是基础,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手段,全民守法是目的。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关键是通过法治来实现对权力的约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法治建设要以保障人民利益为目标是国家性质的根本要求。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民力量
树立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心、实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认同的有效举措,是治国理政的软件。“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国家治理不能缺少凝聚人民力量的文化软实力,而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一个国家优秀文化的凝练,是把一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核心要素,培养民众良好素养的要求,是实施徳治的中心思想。国家治理必须把法治和徳治结合起来,依法治权、治官,以德治民,这样才能调动民众参与到国家治理的活动中,集众之智,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徳治的重要基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此外,树立核心价值观,是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思想的需要。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阐述中国特色,必须要有凝练的思想意志做简洁准确的表达,而核心价值观很好的充当了发出中国声音的核心思想,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相信中国,使中国得以更好的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
五、以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自然基础,为人民建设“绿色银行”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要手段,也是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更为国家的后续发展奠定自然基础。这体现了党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重要的“绿色银行”的深谋远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可以享受绿水青山、感受清澈蓝天、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上世纪80年代保护环境而对基本国策的延伸与发展,也是满足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必要举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党中央在发展的同时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首先就是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念,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培养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把经济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统一起来,允许有所侧重,但也要统筹兼顾。其次就是要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仅从思想上宣扬保护生态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制度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治国理政中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北京: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 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M]. 北 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谭丽敏(1992.11),女,汉族,广西苍梧,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