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对策探析

2018-09-03 08:41李红丹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对策探析影响因素

摘 要:95后大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但对幸福标准的认识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了变异和偏差,本文从分析他们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入手,探析了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希望能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幸福感现状 影响因素 对策探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不断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要使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期盼的好日子已经超越了单纯生理满足的境界,生活需要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对幸福标准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偏差甚至异化的现象。95后大学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通过探析他们幸福感现状和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帮助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的确定,并且有主要的社会意义。

本文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95后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在于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存在行业特殊性,他们面临着学制短,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执业职格准入难等特殊困难,故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不仅能帮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能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95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通过对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发现95后高职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幸福认知片面化,幸福感缺失

95后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主流上是积极向上,符合时代特征,但也存在幸福认知异化的现象,把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成为一些95后大学生的口头禅。把金钱的价值看作最高价值,把找到好工作、赚大钱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习动机功利化。一些95后大学生在生活上盲目攀比,追求名牌与消费文化,沉迷网络游戏,却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信仰上表现为对金钱的推崇,有拜金主义的倾向。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看待不同的人生境遇,比周围同学盲目攀比,导致物质欲望难以得到满足,普遍感觉幸福感缺失。

2.幸福期望值高,被剥夺感强烈

一些95后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对大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在幸福的预期方面都比较高。但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一年进入单位顶岗实习。面对学习时间短、专业学习任务重、执业门槛高等困难,导致很多大学生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就被残酷的现实压得踹不过气。对幸福的美好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很多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失落感。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如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不努力学习,毕业的时候仍然能找到好的工作单位,这种强烈的被剥夺感更加剧了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

3.幸福感个体差异大,具有不平衡性

虽然整体上95后大学生幸福感差异不大,但不同个体的幸福感存在较大差异。幸福感呈现年级差异,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幸福,女生比男生更幸福,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幸福,不同专业学生幸福感受不同,专科一段专业的学生普遍比专科二段专业的学生幸福感强。从学生主观的角度,95后医学院校大学生幸福感存在不平衡性。主要原因在于95后大学生主要关注个体自身的感受,对现实的生活和自己周围世界的人与事缺乏关注,难以体验实际的幸福。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社会、家庭缺乏责任感,崇尚“自由自在”、“个人至上”,认为“幸福是个人的私事”,依据自身的感觉与欲望,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把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割裂开来,没有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交相辉映。

二、影响95后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1.幸福觀教育的缺失

高职医学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精神追求、情感培育和幸福观教育。大学变成生存技能培训学校,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无血、无肉、无灵魂的人,何来幸福可言?幸福观教育的缺失,导致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大学生精神世界贫乏、综合素质不高、沦为流水线上的实用工具。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没有诗和远方。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正确引领,帮助他们全面准确的理解幸福内涵,提高对幸福的认知水平,为其构建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2.社会环境的不良示范

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把当代大学生裹挟进物欲横流的世俗生活之中。在现行的时代背景下,读书也成为投资行为,当代大学生把对经济收益的回报看成是读书的追求目标。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解决自己的生机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幸福观和价值观的呈现出功利化倾向。社会中弥漫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引发了大学生幸福观中的幸福目标、幸福的获取方式与正确幸福观相偏离。大学生的幸福层次处于最低级的物质性幸福和个体幸福,而社会性幸福和精神性幸福被束之高阁。社会大环境的不断私欲化倾向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3.理想信念的虚无

95后大学生群体理想虚无表现在:学习动机功利化,重专业轻思政;生活方面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期望不劳而获;职业追求倾向于经济价值,社会责任感缺乏95后大学生只专注眼前一些短浅的、暂时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弱化,生活目标虚无,在学校里“混文凭”,把感情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人生没有了理想、目标和意义,没有了精神世界的充实,大学生的幸福便无从谈起,美好的青春也无处安放。这种浪费光阴的迷茫空虚的生活,使大学生一直游离于幸福的边缘。

三、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

1.加强高校幸福观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感,高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主要矛盾的时代,高校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又要对他们展开幸福观教育,提升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幸福的内涵,厘清幸福与快乐、幸福与金钱、幸福与精神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金钱只是幸福的基础,而精神幸福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虽然幸福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幸福的标准不同。但高校要帮助学生建立对幸福的理性认知,让他们坦然地接受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人文关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获得支持感和归属感,提升幸福感。在当今这样一个新媒体、新科技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在给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娱乐节目无法自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荒废了学业,使内心更加迷茫空虚。目前学校已经在实行“无手机课堂”的活动,上课前手机全部放到“养机场”统一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学风和校风。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大学生幸福体验的实践活动,以学生社团、第二课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走活动——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下操场”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更加全面的社会,体察下层群众生活疾苦,使他们在体验中锤炼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面貌,并在强烈的对比下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充實业余精神生活,丰富自己的灵魂,充实而幸福地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

3.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

一个人是否幸福,不仅在于外在环境给他提供了多少幸福的可能,而在于它是否有能力感受、创造和享受幸福和是否具有抵御不幸生活的能力。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也是幸福感培养中的重要一环。人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要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摒弃现实生活中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攀比,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在学校中营造幸福的获得需要自身努力的风气,激发大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幸福的能力。大学生也要结合自身实际,给自己定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小目标,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对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己周围世界的人与事,在现实生活中去获得尊重和内心平静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尹建军,王卫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98-100

[2] 姜涛,安海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4(1) :145-146

[3]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李红丹(1983-),女,汉族,重庆开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

注:本文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项目”课题,项目编号为:2018dxjyb10.

猜你喜欢
对策探析影响因素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雾霾治理的对策探析
新审计准则下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