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徐沟在徐沟置县之前就是商业重镇,这里还叫过涂川、徐川、涂沟,这些名字与涂河有关,涂河就是后来的金水河,现在的地图上叫津水河,已流不到徐沟了。《元一统志》记载:“徐沟镇,在清源东三十八里,本清源县之徐沟镇,有酒官,今别立为县。”这里历史上就是京官道(北京至西安)和府官道(太原至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的交汇地,又是商业南北往来的大通道。徐沟北面的七里有隋唐以来的洞过驿、洞涡府,称府时驻扎过天兵军,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还驻扎过昭宗叔父李琮的三万兵。这些军队或驿站中的军马,都需要后勤给养,给养供给处就在徐沟。因此历史上就说,徐沟的“居民善贾”。过去在徐沟流行的儿歌有:“俺娃娃蛋,俺娃娃亲,俺娃娃大了走关东,深蓝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当地居民在外经商的很多,有闯关东走宁古塔的,有到漠外上大库伦的,有走西口跑包头的,有走东口到宣化的,有走京津的,有走河南的,有走西安跑西北的,真是走南闯北、四面开花,但多以开醋酱油坊,办烧锅酒坊的人最多。特别是乾嘉时期,徐沟商业进入最盛时代,与太谷、祁县、平遥、清源打的火热,外地通稱为晋商,徐沟成为北方的陆地商埠,直接与俄通商。
原徐沟县,虽然是48村,3万人口的弹丸小县,但是全县无山,是京省官道交汇的交通要塞,在没公路铁路航线的那个时代,这里就成为北方的一个旱码头,加之城池完备,四坊四关,市楼矗立中心,街道整齐,大街小巷,铺面林立,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是明清两代康乾盛世年代,徐沟形成十行九市。十行即:钱行、粮行、当行、彩帛行、南京行、颜料行、花布行、油面行、酒行、药行。比如钱行,当时有名的广和隆钱庄、隆成玉钱庄、玉成协钱庄,还有世义成、万泉茂、谦泰公、济徐公等。钱庄是经政府批准后开设,统一发行钱贴,钱票可在市面流通,还经营存放款业务,融通资金周转。广和隆自乾隆二十三年开张后,一直经营到民国初期。民国初年,清代的制钱减少,但钱庄、当铺、粮商发行的钱贴子、钱票等仍在流通。济徐公钱庄发行的钱票,总额在一万串以上,有一串两串两种面额,每串抵制钱976文。当时有当铺三十六家,有福顺当、晋源当等,当铺除典当外,也出钱贴子,搞存放业务。徐沟大曲烧酒历史悠久,汾阳杏花村酒厂,早年还是用徐沟的大曲。直到解放前的1948年,徐沟还有聚庆泉、晋恒达、福泉涌、天源盛等酒坊七座,年产烧酒21吨。还有富隆涌等酱醋店、义集成等颜料铺、瑞生玉、乾和蔚、体元堂等药店。九市是:布市、花市、粮市、羊市、木市、鸡市、菜市、猪市、骡马市等。这十行九市在未设商会前,是各行公议,选举代表,形成行会,好像后来的同业公会。后来在县衙干预下建立了商会,设在东南坊的财神庙内,直至解放。其职责是管理市场、掌握物价、处理行业或商号间纠纷、组织节庆日活动、制订行规、代行政当局收税费等。徐沟集会也多,差不多月月有庙会。如二月初二是南关文昌阁的庙会,会期六天;三月十五是东关龙王庙的会;三月二十一是西关牛王庙的会;五月二十七是西北坊城隍庙的会;六月十九是南关灵觉寺的会;六月二十三是东关火神庙的会;十月初二是北关河神庙的会,会期六天;这些庙会活跃了徐沟的商业活动;到了腊月,城内起了年集,双日集,直赶到除夕。下面再简述一下市场情况。
布市,在市楼底。在乾嘉时期,常有外地商人,将太行山以外之布来这里趸销。当时,徐沟有万盛顺、万昌通、万盛高、豫盛达等布庄,加上徐沟人有纺织习惯,他们也来这里贸易。后来,纺织者富而停织了,也来这里贩运销售。“茂盛王记”就是趸贩布匹的巨商。当时,南门内外的吕姓,就是办理此事的布牙,用现代话说,就是做布匹买卖的经纪人。这布市,以乾嘉期间为盛,后来洋布打入中国,这布市就消失了。
花市,在市楼以北。在乾隆时期,徐沟的纺织都需外来棉花,直至光绪初,徐沟城乡尚有花行四十八家。他们均在这里贸易。到民国初期就不及一半了。据《山西大观》记载,徐沟县在民国二十三年,全县种植棉花2277亩,亩产皮棉13斤。从事纺织的妇女243人,有布机253台,年产土布1143匹,每匹1.8元,产值25452元。可见在清代的纺织,没有外来花是不行的。这花市同布市一样,洋布打入后就凋敝了。
粮市,在县衙前的粮店街上。当时,街道两旁均为粮店。兴盛时有四十多家。每逢双日赶集,量米的吆喝声不断。在乾嘉时期,忻州、崞县一带的高粱,洪洞、赵城一带的小麦,沁州,潞安一带的小米,都要拉来徐沟粮店街市场,互通有无,热闹非凡。据史志记载,这里当时有座裕兴公粮店,每天派出的运粮车有二、三十辆,每天拉运600至1300石粮食。忻州、崞县的马车,每逢集日有一、二百辆,每年成交粮食1000万斤以上。光绪十三年前后,徐沟每年出入粮食487万石,其中入261万石,出226万石。到民国二十四年,粮店留下16家,从业人员424人。裕兴公粮店,除包了500吨军粮外,每月外销粮食100多吨。就上述点滴数字,可见当年徐沟的粮市之红火。自陇海铁路和京绥铁路开通后,粮市逐渐消沉。正太铁路开通后,粮市就完全消失了。
羊市在南关。在明清之交,在内蒙和张家口的晋商,以茶叶和丝绸交换蒙古草原上的牲畜,这些牲畜以羊为多。每年十月初二北关的大会后,南关的羊市就热闹了。据刘文炳《徐沟县志》记载,在同光年间,徐沟尚有羊行四家,南门外石拱桥两边的旅店中,都让贩羊商人住满了。每年销售多少,缺少资料,但就市人年关吃食羊肉,有个资料。光绪初徐沟平均每五人要宰羊一只,市民营养丰富,身体强健,羊粪是农民种田的好肥料,庄稼长势好。清末民初,战争连绵,徐沟往蒙古的路不通了,东西两口的晋商也凋敝,到刘文炳写县志时,南关的羊店只留下一家,交易也很少了。
木市,在南关之东的文昌阁前后。据刘文炳《徐沟县志》记载,乾嘉之后,太原盆地,需家庭建筑或割制家俱,办理寿木,都要来徐沟木市购置材料或成品。这里有圆木厂、榆木厂、柏木厂、松木厂等专业市场,还有万和昌、庆盛长、志成公、天和公、太盛公等木器店,从业匠人三十多人。据南关观音堂嘉庆九年的石碑记载,为修建观音堂捐资的大木店就有二十二家。每年南关二月初二赶庙会,六天会期,天天生意火爆,热闹非凡。到光绪年间,这里的木厂仅剩四家了。
清雍正五年,中俄订立了中俄边界互市条约,徐沟商人在俄罗斯边城恰克图已开庄互市。当时徐沟巨商“四万盛”,资金雄厚,设立恰克图庄,专营中俄国际贸易。晋商开始是以河南的丝织物和江浙的茶叶与俄商的毛织物互易,所谓哈喇、哔叽、吐绒、羽绫、毛毡等。乾嘉两朝,晋商已以苏杭绸缎为高等消费。据刘文炳《徐沟县志》记载,乾嘉年间,中俄贸易的趸贩者称“恰克图庄”,销售中心就在徐沟,其领袖商号即“四万盛”,其运输路线,即恰克图贸易亭,以驼运经库伦大道,长途直达张家口或多伦,一向东南运于北京川面,一向南运萃于徐沟市,然后向四扩散,当时利益颇厚。其原因有四:第一,两国均无出入口税;第二,驼运价格最廉;第三,以物易物,无金融币制外汇问题;第四,气候原因,长途运输毛织物也不会变性。虽然在乾隆49至57年短期停市,然在海禁未开的百余年间,商家长期享利。徐沟在这段时间,因中外商人云集,也带动了饮食业和旅店业的发展,乾隆二十四年,就有五味园等大饭庄十三家,餐饮业又带动了米面加工业的发展,当时的磨房有16家,有项针磨38盘,从业人员170多人,年加工粮食8074石。永盛和等鞋店、三和堂、二酉堂等石印文具店也發展起来了。随着贸易的发展,江南的丝茶大量销往蒙古、俄罗斯,蒙古的皮毛大量销往江南,南面一直通往广州,海运的洋货也进来了。这样,当地的钱庄、典当、粮店、百货、药店,真是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各行各业都繁荣起来了。直到后来的五条原因,徐沟的中心地位才逐步退出。一是五口通商,英法美的货色较多,花样较新,价格较廉,使俄货滞销。二是天津通商后,由海参威海运,较陆运便宜,取代了驼运。三是咸丰初年,榆次王都会的大火,徐沟的俄货庄损失过大,资本受挫。四是太谷“棉茧庄”的兴起,取代了徐沟的“恰克图庄”。五是关税加重,与俄通商的利益小多了。
随着徐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商业富户,他们以官商一体,辛勤经营,诚信为上,店规严谨,忠孝节义,耕读传家。如在外经商,不准带家眷,不娶外妇,不入外籍,不置外地不动产,业成之后再在故乡筑室、置田、养亲、娶妇。这批富户中,以王、张、秦、刘为最。王是徐沟西南坊的王启恩,张是徐沟东南坊的张联辉,秦是大常镇的秦肇庆(与祁县乔家堡乔家大院乔贵发结拜为异姓兄弟的),刘是大常镇的刘有兰。这四户均为儒商,与中央电视台演的《乔家大院》旗鼓相当,王家则超过了乔家。我查了清徐县古县志,这四户均有功名前程,有别于平民百姓。王之翰是清道光已亥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兵部车驾司郎中。王启恩侯选员外郎,加六级,赠通奉大夫。王启恩是同治壬戌举人,曾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尽先知府,花翎道衔。张联台是监生,侯铨守御所千总。张联魁、张联枢均封武翼都尉。秦瑞图,武生。秦祥图,附贡,光禄寺署正。秦宪,光绪乙亥孝廉方正,钦取教职。秦慈,附贡,同知衔。刘有兰,同治壬戌孝廉方正,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他们均执徐沟商业之牛耳。下面将张王两家简介如下。
张联辉在同光之际,单在河南的“盛”字连号盛极一时,在这些商号中从业的徐沟人就有两三千人,每年汇兑回徐沟的现银就有百万之多。而在徐沟县城经营的商号有南街和东后街,以及城东南的多达三十多所。凡人们需要的衣食住行之消费用品,他都经营,而且可零可趸。典当、兑换、账庄、酿造、驼店、赁肆及木器各业,应有尽有。六月二十三,东关火神庙的会就是他首创的。他还把县城东南的旱地引水灌溉,改为水浇沃土。“恰克图庄”消沉后,他所经营的南街豫盛达,是最后一家倒闭的。自甲午战争后,他家在京、津和河南的生意就开始萧条了,民国以来逐渐崩溃。
王启恩(王五昌)。民谣有:“徐沟王家天禄堂,古董财主远名扬;各地生意数百处,奇珍异宝宅内藏;自从明朝发了富,中兴要数王五昌;传至后代王仲华,日军侵华破了家。”这道出了天禄堂的兴衰史。
明代宣德年间,天禄堂的祖先在北京前门外开设了一个古董店,专营珠宝古玩、碑贴书画,顾客都是古玩爱好者、知识分子,年久日深,王家就养成了一股“雅气”。他家还在徐沟城市楼北路西开着一座杂货铺,号名“茂盛王”。有一天,有个脚夫赶着两头毛驴,驴背上驮着两条毛口袋,交给铺中的掌柜,说是老东家的朋友捎来的。掌柜请来少东家,打开一看,都是指头大小的两口袋珍珠,两人都看呆了。过了些时老东家回来了,才知道这珍珠的来历。嘉靖年间,严嵩专权,贪赃枉法、搜集天下奇珍。他为后代着想,将部分宝物散存到朋友家。王家这个古董商也作为寄存之所。后来严家被抄,老东家怕连累自己,守口如瓶。后来,这两口袋珍珠就成为王家的经商资本。
到王启恩时,王家在全国各地的商号多达数百处,仅河南就有60多家店铺。东家到北京或汉口,一路上住的都是自己的商店,不必住旅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设在徐沟的银号、典当、绸缎花布、粮油日杂、租赁等行业,包括广和隆、晋源当、晋新隆、晋昌隆、晋裕川、晋顺章、天源盛、同元盛等商号,多达十几个店铺,资金多的达数万元,小的有几千元。当时的小麦,五元一石。以千元计算,就有200多石小麦。要将全国各地的商号都算起来有多少财富,真是难以计算。
王启恩不但宽厚待人,和气生财,还广交朋友,与权威人士结识。据说他和李鸿章、左宗棠都是结拜兄弟。
有一次,左宗棠去西北赴任,路经徐沟,住在官道旁的行辕。知县王勋祥前去拜见,左不理睬。听说王启恩到,马上起立,前去迎接,并让座。王启恩说:“父母官站着,焉敢就座。”左才请王勋祥入坐。左王谈笑风生。知县告便退出。由于王有靠山,京、津、沈阳,王家“盛”字号的银票,同国家的货币一样在市面流通。
王家在西南坊的宅院占了半个西南坊,有大庭院、有楼房院、有戏楼院、有祠堂、有家庙、有过街乐厅,有花园两处,祖茔三座。院中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处处挂满匾额,宅内琴棋书画,深藏奇珍异宝,人称古董财主。太谷孔祥熙派人去天禄堂淘宝,选了三件,问主人价格,主人不要,来人回去后汇来3000大洋。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路经徐沟,驻跸天禄堂。他们把住的室内和厕所,都用黄绸缎围了墙,屋顶挂了宫灯和彩球、彩带,地上铺了红地毯,晚上照的同白天一样。并用轿子相送。慈禧兴起,在路上赏赐轿夫,并让轿夫一直把她抬至西安。日军侵华,住进天禄堂,主人王仲华躲到段家窑。日军将天禄堂的珍宝抢劫一空。
王家的兴衰史,也是徐沟商业的兴衰史的缩影。自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徐沟才又泛起熠熠生机,又开始出现商业小城镇的苗头。望徐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越来越好,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