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研究述评

2018-09-03 08:41陈沙沙
西部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述评劳模

摘 要: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发挥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术界对不同历史时期劳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颇多研究。无论是在说明劳模表彰对民众的激励与示范作用,还是揭示劳模群体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对劳模这一群体的密切关注。

关键词:劳模 社会效应 宣传与管理 述评

一、劳模运动的原因与社會影响研究

(一)关于劳模运动产生的原因研究

臧爱绒关注了经济状况的影响,认为当时国民党方面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陕甘宁边区财政负担连年增加。”[1]克服严重财政经济困难的经济建设,就成了边区的中心任务。高玉娇从政治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劳模运动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源自“边区政治力的推动”,在思想来源上体现了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群众路线。[2]反映出劳模运动是作为政府调动群众进行大生产的一种政治手段。王明生、董颖鑫综合了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认为“提供政权存续的经济支持是劳模运动的基本目的;政治推动是劳模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合法性是劳模运动的政治追求”。[3]这种观点表明,劳模运动蕴含着中共对劳模运动寄托了远大的政治期待,其政治追求是平等和合法性。

(二)关于劳模运动产生的社会影响研究

陈舜卿认为,陕甘宁边区自从开展劳模运动以后,特别是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劳模运动以后,“改变了某些人轻视劳动的心理,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内心深处的竞争心理。增强了劳动人民的团结和进步,鼓舞了他们的生产情绪和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生产建设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发展。”[4]岳谦厚,刘威认为,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英模运动,“创造和发现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英模群体。”[5]王彩霞以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研究,除了剖析劳模运动对当时边区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共产党政权和其他根据地的影响之外,还指出劳模运动在开展中的缺陷与政府的应对措施。[6]

二、劳模评选表彰研究

游正林对我国职工劳模的评选标准、评选范围、评选方法、评选过程和奖励措施等进行了历史回顾和描述,并对不同时期劳模评选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劳模的评选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定时期内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所倡导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它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密切相关。”[7]孙洋波指出“自解放战争时期以后劳模的评选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单纯强调增加数量。”[8]强调劳模运动的开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劳模评选标准上的重大变革,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劳模不同层面的要求。曹贵林关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劳模的评选与管理,认为 “有的单位评选劳模,不是衡量其综合素质,而是只看某个单位取得的经济指标如何;”[9]这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劳模评选制度也受到了挑战。

劳模表彰是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手段。冯仕政认为“树立典型”就是国家延伸政治权力和政治文化的一种策略方法。[10]通过劳模表彰活动,可以激发劳动者参与社会各方面活动的热情。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劳动者奉献精神的一种嘉奖,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影响其他劳动者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姚力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有效手段,劳模表彰在客观上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党的热爱。” [11]劳动模范当选者首先具备很好的人格魅力,他们的正直、率真、坦诚,他们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迫切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

三、劳模典型研究

(一)工业劳模典型研究

劳模典型是劳模群体中的核心成员,学界关于劳模典型的研究一向比较重视。目前这类典型往往是作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对象,建国初期的劳模典型的选择也大多是以此目的为核心的。李衍白的《工人的旗帜—赵占魁》详细讲述了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工人劳动模范赵占魁的事迹,并说明了从陕甘宁边区开始,各抗日根据地陆续广泛开展了“赵占魁运动”。[12]张静认为,在运动中以赵占魁为代表的模范工人具有“艰苦奋斗、大公无私、踏实工作、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3]这种以树立榜样的方式,其实是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

(二)农业劳模典型研究

由马明主编的《太行劲松—全国著名劳模李顺达》一书,将许多相关历史资料,包括新闻稿、报纸以及一些纪念李顺达的文章都进行了汇编。[14]张莉莉以王国藩为例,研究国家动员下的农民典型塑造。分别从“农业劳模产生背景、形成机制、树后效果”等方面,[15]试图通过探求劳动模范产生背后隐藏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类似的还有吴满有运动,高娜重点突出了开展吴满有运动的历史作用:“促进了边区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改良了社会风气,形成了劳动光荣的新风尚” [16]从以上研究可知,单纯从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件来研究,很难把握劳模形象的整体特点。

四、劳模宣传与管理研究

(一)劳模宣传研究

秦红星认为,“《人民日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党报”其报道内容对各个行业的劳动民众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国家塑造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渠道。”[17]可见,报刊为宣传媒介在弘扬劳模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在进行劳模宣传时出现过一些虚假报道,刻意营造劳模“高大全”、“老黄牛”的形象。由此,一些学者主张劳模报道要坚持实事求是。孙妤认为,“当今社会的劳模报道应当抓住劳模人物的平民化视角去进行。”[18]那种一味想通过夸张式的虚假报道,容易扰乱公众关注视线的做法,不利于激发人们向劳模学习的热情。此外,李元程主张劳模宣传要关注劳模的情感世界。她认为,“劳模是人,具有所有人的普遍情感,不能把他宣传成神;要关注劳模的情感世界,以情动人吸引读者。”[19]这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来宣传劳模。

(二)劳模管理研究

陈进玉著的《怎样做好劳模工作》(工人出版社1982版)一书,通过对大庆和其它一些单位劳模工作经验的初步考察,将关于劳模的评选、使用、培养、教育、奖励、宣传、管理等工作概括为劳模工作。关于如何做好劳模管理工作,他认为,“一些地方勞模管理仍然处于无人问责,或者只选树、不管理,只使用、不关心、不培养教育的松散状态”[20]张醒国从内蒙古自治区劳模管理工作现实状况出发,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在劳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劳模评审导向不明确、劳模奖励过分强调物质待遇、劳模宣传脱离群众和实际、劳模管理工作缺乏长效资金来源”等问题。[21]孙亚栋认为,地方政府虽然重视劳模管理工作,但随着市场转型的进行,在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如“宣传方式不够多元化,劳模群体影响力下降;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劳模培训等。”[22]

结 论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倍受关注,学术界有关劳模方面的研究已有相当规模,并涉及到了大多数相关问题。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一些论著在观点和内容上显得有些重复,缺乏新观点和新分析。其次,对于劳模群体的研究,大多针对全国劳模群体,对地方性劳模群体研究则较少涉及。最后,关于劳模评选与表彰背后隐藏的一些现实问题研究较少涉及。因此,有关我国劳模问题的研究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臧爱绒.浅析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直接原因[J].观察与思考,2015(2):79.

[2] 高玉娇.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8.

[3] 王明生,董颖鑫.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的政治分析[J].学海,2010(5):48-51.

[4] 陈舜卿.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95.

[5] 岳谦厚,刘威.战时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模运动[J].安徽史学,2011(1):83.

[6] 王彩霞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 游正林.我国职工劳模评选表彰制度初探[J]].社会学研究,1997(6):23.

[8] 孙洋波.中国共产党树立劳模的发展历史[J].学园,2013(33):193.

[9] 曹贵林.关于劳模评选和管理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6):119.

[10] 冯仕政.典型:一个政治社会学的研究[J].学海,2003(3):124.

[11] 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J].党的文献,2013(4):87.

[12] 李衍白.工人的旗帜 —赵占魁[M].东北书店,2004.

[13] 张静.陕甘宁边区赵占魁运动论述[D].湘潭大学,2007.

[14] 马明主编.太行劲松—全国著名劳模李顺达[M].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

[15] 张莉莉.劳动模范:国家动员下的农民典型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6] 高娜.陕甘宁边区吴满有运动研究[D].延安大学,2010.

[17] 秦红星.建国初期《人民日报》工农劳模报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18] 孙妤.新形势下劳模报道的特点与趋势—以《劳动报》先进典型人物报道为例[J].新闻窗,2016(2):42.

[19] 李元程.劳模宣传应关注劳模的情感世界[J].当代劳模,2014(8):26-27.

[20] 陈进玉著.怎样做好劳模工作[M].工人出版社,1982:37.

[21] 张醒国.内蒙古自治区劳模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

[22] 孙亚栋.地方政府劳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苏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陈沙沙(1992—),女,河南周口人,上海大学社科学部16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述评劳模
劳模没来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为劳模“SPA”
为劳模“SPA”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