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时期,中国国民的“国家观念”发生急剧变化,突出表现为民众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方面。影响着民众对国家主权的担忧和维护,以及追求自身发展的权利。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内外战争、爱国主义教育等合力的作用,是中国国民对自身与国家关系认知变化的主要原因。探寻这一段历史的变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当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助力中国国民自信工程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关系 近代国民 国家观念
国家观念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体现,又在客观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其反应出国民对国家的认知与认同,体现着国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在近代的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家制度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三种制度。不同的国家制度影响着中国国民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能力代表着其对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权利的认知程度,影响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近代国民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认知变化
在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古代,宗族认同感十分强烈。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中国人把国家看成是一个宗族的扩大,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行为方式,继而对家族长辈的绝对服从观念“孝”又扩大为对君主的绝对服从观念“忠”。竭力追求忠孝,以此作为自身人生的价值目标。并迅速衍生为盲目的崇尚权威、迷信并依赖权威的社会政治心理。而对权威的崇尚和迷信,以及对道德教化作用的过分强调,又导致人们只强调“德治”、“人治”。古代中国人严格意义上讲为臣民,并非国民。所以,中国古代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家观念,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将朝廷视为国家。进一步讲即朕就是国家,缺乏主权基础上的近代国家观念。故梁淑溟说:“古代中国人只有王朝的观念,没有国家的观念。”古代中国人所认识的“天下”之下的共同体也只是王朝,而非现代国家共同体。这种观念之下,臣民不能真正区分朝廷和国家的关系,国民意识淡薄。使得国民会产生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只会盲目顺从,没有参与意识,将自身和国家寄希望于封建专制独裁者,养成了逆来手顺的奴性。进一步讲,封建君主专制下的民众并未认识到自身与国家的关系,以为国家为君主一姓之私物。以皇帝个体代替国家,将自己对国家的责任理解为个人对皇帝的服从与绝对忠诚,并且无限放大,忽视自身的利益追求。
到清朝末期,迫于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些理念对传统国家进行制度改革,在促进近代中国国家制度的转变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行为,其本质仍然是君主专制,国民的国家观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而后在国难面前,一批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开始抛弃传统以中国为文明中心、俯视诸夷的天下观念。维新派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了公人理念的现代化发展,该文既内在延续了大学模式的思路,又在对传统和西方现代开放吸收和综合的基础上,试图塑造现代中国人的新认同。至孙中山推翻清政府统治,运用资本主义一些国家理论创立中华民国,标志着近代国家观念的初步确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时,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救国良方,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急切渴望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提高国民素质。这唤起多数国民的国家意识,引发了国民对国家相关问题一系列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王朝观”一去不复返,国民抛棄了国家乃是一家的观念,国民的责任心国权增强,重视自身在国家维权中的作用。抛开朝廷这一国家代理人,自身为国伸冤。虽然这种国民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认知还有不足,对于自身的权利与责任的认知有不妥的地方,但是与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关系认知相比较, 有着很大的进步。这种转变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发展特点,中国人的国民性有了改善与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统的天下观,但现实的民国,是一个不成为国的“军绅政权”。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在1928——1938年间,对内始终不能消除武装割据建立起法治与秩序,对外无力抵御外国保卫国权,国民对国家的认识依然不够充分,缺乏一种归属感,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新的国家全然不知。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也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直到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蓝图。就社会制度而言,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经济层面上,要把一个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文化角度上,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种对未来的畅想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动员与反抗中,国民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热情高涨,国家目标越来越清晰,对无产阶级领导建立国家的认同达到空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更突出阶级性,人民当家作主,广大民众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肩负着建设国家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个国家中每个人都有着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近代中国国民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变化,反映了中国国民在建设国家中的自觉性提高,勇于承担责任。如今,中国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中国人民体会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福利,自觉积极的去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以主人翁姿态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 深化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程度。
二、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同阶层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中国到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案并付之实践,这些影响着国民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角度和深度。国民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经过整理发现,引起近代国民的国家观念的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受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影响,国民的思想开始转变。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国家”,国民的认知开始有了变化。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举国上下震惊,不能忍受如此奇耻大辱,维新派开始将眼光转移到西方的国家建设理论上,阐述了近代国家观念,包括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将其作为理论武器批评传统的家国观念,并极力向国民宣传民主和民权等思想,以期启发民智。到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建立中华民国,将近代国家观念由理论变为现实,国民身份实现了由“臣民”到“国民”的转变。辛亥革命后不管由谁执政,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的宣传与实践,已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众切身的感受到了变化和两者的不同,真正意识到了自身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继而改变了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认知,明确了自身对国家应付的责任,才会关心国事奋发图强。
第二.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唤醒国民的主人翁意识。近代中国多灾多难,民众深深的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惨状,内忧外患的现状,使得中国人认识到了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重要性。但在抗击西方侵略保家卫国的过程中,清政府的节节败退和丧权辱国行径,使爱国的中华民众对清政府极其不满,认为不能代表自己的意愿。民众开始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忠君观念,自发运用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强烈要求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民国后国内军阀割据,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认识到民族危在旦夕,号召全国四万万同胞真正团结在一起共同抗击外来侵略者,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在民族灾难中经受巨大锤炼而空前增强。不断的战争使得中国民众不再将维护主权寄希望于专制统治者,而自身参与意识提高,民族责任感增强。总结发现,近代民众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是随着国家独立与主权意识的不断高涨形成的。
第三,近代对国民国家意识的教育与宣传。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人极度缺乏国民意识,此种状况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进行了宣传弘扬国民意识运动。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里,已有国家、公民的相关介绍,表现出强烈的国民意识,而非臣民。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讲到:“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等激发广大民众保家卫国的言论。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园的教育活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民众责任感提升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受到锤炼,深化了对祖国的认同。
三、对当代的启示
第一,中国应毫不动摇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执政路线。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国家与个人的真正统一,就应该重视个人,重视个人的权利,肯定个人对国家的能动作用。民众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影响着其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民大众的觉醒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制,让人民当家作主,用制度和法律捍卫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巩固如今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
第二,国家观念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国民众对自身与国家关系认知的不断成熟,是与爱国情怀同步增长的。民众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越成熟,其的爱国情怀就会越强烈,自身的使命感也就越重。国民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影响着其的国家观念,有着科学、正确的国家觀念,才会产生爱国情怀。当前,中国虽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是国内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呈现社会思潮多元化状态,世界冷战思想重现,加强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刻不容缓。对中国国家的认可增强国家观念,了解这一段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 语
清政府闭关锁国,使得中国失去了了解与跟进世界的能力。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才进入近代的时间轨迹。被枪炮打开国门,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倍感羞愧的事情,腐朽没落的清政府面对西方的先进武器也只好被动接受,挣扎着在传统的王朝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近代中国国家观念吸收了西方的国家理论,整个过程既有积极主动的一面,又有被迫的无奈与艰辛,中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国民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转变看人的解放与现代化进程,这个演进的历程表明:用封建落后的专制思想去硬套西方的国家运行制度,只是换了形式,内容并没有改变,起不到一个广泛的社会变革作用。而只有真正的进行深层次的发动民众,进行观念上的转变,提高中华民族的认知能力与水平,才能使得民众树立独立民主自由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许纪霖,刘擎主编 .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第一版.
[2] 陈少阳.从天下观到国家观——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8.
[3] 毕霞.《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的国家观[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月.
[4]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进店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29卷第1期.
[5] 张元隆,李海生.中国近代国际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2期.
[6] 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刘星亮,1992年,男,山西左权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