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角下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

2018-09-03 08:37杭建
锋绘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杭建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方面,比如思政类课程的开设和老师的教育引导;也有部分学生表示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社会的宣传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课程思政战略,深化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达到教书育人的有效结合是预科教育阶段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大思政;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调研发现,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方面,比如思政类课程的开设和老师的教育引导;也有部分学生表示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社会的宣传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新闻媒体宣传等;除了学校和社会教育以外,也有的学生表示,家庭在此方面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综合而言,思政的教育之于学生学校是主体、社会次之、家庭的作用相对较少。但问及到思政教育对个人的促进作用时,结果显示家庭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因为从启蒙阶段开始的思政素养培育对于后期的习惯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家、校、社会一体大思政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因此在大学期间开展有效的家校联系,适度运行家长学校,发挥家庭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是实施大思政战略的良好基础。

1 民族预科生教育教学现状

目前民族预科生培养,是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预科生培养质量。2014年度全国开始进行预科会考以来,做好预科会考工作成为预科培养院校的重点工作。各预科培养院校更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二课活动要素质,全面育人。

2 “大思政”视角下教学改革

2.1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养中,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以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教育为核心,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为载体,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以“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为教育目标,形成了培养学校、招生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的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式,是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民族预科学生的思想教育,民理课的开设对维稳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增强了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动力。

从历年对高校民族预科教学状况的统计来看,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推进,民族预科学生们的思想活动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民族预科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很多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和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實效性不强,针对性不够等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够清晰、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内容挖掘不够、教育形式仍相对单一的问题。

2.2 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行之有效的二课活动拓宽课堂。学院的二课活动安排要以课堂为核心,服务于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不是独立于课堂的。比如学生的实习实践、各类的征文与演讲等,紧紧围绕着一定的主题,活动的目的明确、效果明显。

多元化考核检测课堂教学效果。采取笔试、口试、机考相结合;过程检测和期末总测相结合;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考试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相结合。体现预科生综合实力的灵活机动测试。

2.3 思政课教师观念改革

面对新形势下的客观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一改过去宣讲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摒弃单一且单调课堂授课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取通过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形成探讨式、启发式,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根据生源地、学生文化层次的不同,灵活安排不同的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不同在教学时长、教学方式上各有侧重。同时在不断改进教研方式方法的同时,大力引进高层次教研人才,与相关高校开展教、学、研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有影响深远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与研究队伍。

3 其他教学改革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师角色由权威性向服务型转变。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以服务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互助,为课堂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是真诚的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为学生服务,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发展促进者转变。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预科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是为了不教,现在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一年预科时间把所教的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这个必要。

在教学中培养预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让人感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互教互学生机勃勃的教学场面,让课堂成为一个互动的“信息场”。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功能因素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主动探索与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师生之间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应到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乃至人生的引路人。

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预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每一位从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师要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作为从事预科教育的培养学校,首先要利用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把教师培训,教师科研和教师研究融为一体,从而让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换而推动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要“目中有人”要关注少数民族与预科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时机,在学生认知活动中适时有效地开展心理调适,通过排解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使预科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培养预科生坚强的意志,感恩的情感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调动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积极性。

4 创新学工管理机制

4.1 建立一支高素质学生管理队伍,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先行。预科辅导员是最直接,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预科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树立辅导员大服务思想,全面提升辅导员素质和水平。增加辅导员培训课程,鼓励支持其多调快提升,从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利用各种渠道,提升辅导员思想教育能力、从多方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4.2 加强预科团建促党建,党建带团建工作

培养政治上可靠的民族人才。党支部通过指导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进行马克思民族理论政策教育。预科阶段的学习是他们在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对民族学生集中系统学习马克思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非常好的阶段。在直属党支部的领导下,笔者调研的预科培养基地目前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达到每两周一次。团日活动是以辩论、演讲、讨论、参观、观看记录片、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举办。各班团支部书记具体执行,团委组织部考核作为学期评优的依据。

4.3 发展预科生党员

从为少数民族地位培养先进力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民族预科生党员的发展要求。推荐优秀团员加入人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工作,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认真做好预科生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认真、细致、规范、慎重做好预科生预备党员发展工作。在对预科生组织发展中,我们争取小程度、密台阶、抓过程、重培养的十二字方针,平时加大对他们培养的力度,加密对他们党内外评议的次数,加高对他们党的知识基础学习的要求,加多对他们经受实践锻炼和考验的次数,让符合条件的人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

4.4 第二课堂管理改革

发扬社团文化,启动二课课堂,多领域启迪预科生个性发展。

学生社团二课活动是预科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陶冶情操张扬个性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团和二课活动相对集中的反映了预科生在这一特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底蕴,物质追求和修养水平,其所发挥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及对预科生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培养是其他组织所不能代替的。

建立多元化校园文化。

开拓预科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为重点的第二课堂活动领域。二课活动月月有主题,贴近预科生实际。在活动中,预科生们不但进行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增强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此活动中,他们感受成功幸福,品味实践之乐,畅谈人生理想,憧憬美好未来。真正发挥了“学习的场所,实践的场地,创新的乐园”的育人功能。

5 结语

民族预科学生是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受惠者,也是国家为平衡各地区教育水平、经济水平而培养的高素质的民族地区建设人才,在预科期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五观四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要考量家庭和社会、网络等元素,树立“大思政”理念,实施大学工机制,并贯彻预科生教育教学始终,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献

[1]呼和、王永顺.“大思政”理念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前言,2014,12.

[2]冷娟.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校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3]胡国胜,万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树立“大思政”理念[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10.

[4]褚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德育与党建,2012.

猜你喜欢
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