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迎
【摘 要】本文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主要从提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丰富教材文化内容、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知识、拓展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完善文化知识测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134-02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承载的是文化。交际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高中英语教师应结合实际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文化教学,联系现实生活,基于教学内容中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他国文化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握国内外文化差异,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一、丰富教材的跨文化内容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尽管编录了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但覆盖面不广、内容不够丰富,缺少涉及政治、宗教、社会等敏感题材的英语国家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以基于教材进行适当的跨文化内容拓展,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教材中缺失的文化知识。以高中英语必修四 Unit 1 Great women and their achievements 为例,教材中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女性的图片,这些女性中,如居里夫人、宋庆龄,学生很熟悉;而有些女性,学生却很陌生,如特蕾莎修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①为何说这些女性伟大?②你认识很优秀的女性吗?③女性要想成就伟大的难度比男性更大吗?请说明理由。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加鼓励与引导,给学生介绍他们不了解的伟大女性。又如,高中英语必修二 Unit 1 Cultural Relics 的听说部分涉及很多中外文化遗产,要求学生依照听力材料中的线索将文化遗产与其地理位置一一对应,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这时,教师可以基于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经过筛选后教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中渗透跨文化知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跨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渗透跨文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词汇教学,英语词汇的产生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词汇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例如,高中英语必修一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涉及美式、英式英语词汇的差异,这样的词汇在课本中有很多,如 English-American note-bill。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词汇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又如,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相应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阅读文本进行跨文化教学。而且阅读原本就是一种文化交际方式。通过阅读来理解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以及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以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閱读文章 AnnieS Diary 为例,这篇文本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惨遭压迫的犹太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遭遇的种种苦难,让学生充分了解这段历史,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来造成的巨大伤害。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教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包含了很多文化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非常有帮助;其次,高中英语教材涵盖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辅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听说读写,“听”字在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力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能力。传统的听力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按照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听录音、对照答案、再放听力录音的模式开展听力练习,对于听力材料涉及的跨文化内容却很少讲解,如“Love me,love my dog.”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想到爱护动物。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将狗当作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地位和家人一样。因此,这句话解释为“爱屋及乌”最合适。这就需要学生先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掌握的跨文化知识越丰富,其对听力的理解就越深,就能更好更快地找出听力答案。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跨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听力内容中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听力能力。
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效果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直接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就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认识到阅读文本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文本的相关文化背景。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英语阅读教学理应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阅读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去体会国外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跨文化意识。以高中英语必修四 Unit5 Theme Park 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查找主题公园的文化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各地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促进学生对主题公园的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多方获取文化知识
高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不断提升。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收集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资料,获取文化知识。如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来学习跨文化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去收集整理文化资料,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组织学生分析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电影、幻灯片以及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深入理解跨文化知识的空间。每教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与单元主题有关的英文电影、电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掌握并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词典、学习机、在线英语等外语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这些都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与国外的朋友聊天,观看英文原声影视作品来锻炼英语口语能力;阅读英语报刊,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方面的动态资讯;利用图书馆,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形成跨文化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英语国家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最终,教师让学生通过这些途径来增加自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完善文化知识测试与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意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尝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但在测试和评价中,却只凭英语成绩来评价学生,对于学生的文化修养的评价几乎没有,这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实际上,高中英语教师平时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英语文化活动,如文化主题班会、英文唱歌歌曲比赛、英语诗歌朗诵等,然后在学期中期和末期对学生在这些英语文化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完善对学生的文化评价体系。在测试中,教师也要注意文化知识的渗透,将包含文化知识的听力内容引入测试中,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些填空、选择、阅读理解题型中加入文化知识,如历史典故、彦语、富含文化内涵的习惯用语、词汇等;还可以加入一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识,如出行、看病、问候、购物等;也可以加入口语题型,考查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如结合英语国家的风俗、饮食、历史、社交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测试学生的口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可以有效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增加英语测试的有效性。
笔者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师自身文化素素养、教材文化内容的丰富、课堂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拓展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完善文化知识测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和教学策略,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构想。教学实践证明,这个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确实很有效果,可以有效唤起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动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改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 莹.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倪前恒.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付佳媚.英语听力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0(24)
[4]于 双.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刘 佳.跨文化意识导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渤海大学,2017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