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林 钱勇
【摘 要】本文立足于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核心内涵的工匠精神,分析如今职业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转变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完善课程安排、构建新型教育模式等可行性措施,以期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输送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融入 实践教学 基本要求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36-02
工匠精神在古代是指手艺人在拥有一项精湛技艺的同时,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以及钻研的物件有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追求。我国自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 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时,工匠精神培养开始上升到国家层面。与此同时,诸如《致匠心》《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讲述工匠精神的微电影与纪录片的广泛流传甚至引起社会的热议,则反映了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敬仰,也体现出我国目前各行各业中工匠精神的普遍缺失。职业学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摇篮,由于其特殊的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更应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补上素质教育的这块“短板”,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尽早生根发芽。
一、职业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特殊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行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类职业学校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且竞争日益激烈。但在数量剧增的前提下,多数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仍不能够得到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类学校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院校,其办学导向更加强调解决在读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毕业生能够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成为职业学校负责人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市场发展对中职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产业格局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变革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求其拥有扎实、广泛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其拥有超前的技术创新意识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对中职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实操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从业态度的培养。这种企业对毕业生的创新意识与敬业精神的要求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
(三)职业教育课程安排灵活性的要求。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其课程设置直接对接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岗位能力进行解构,从而设置不仅局限于理论教学的、融合实训教学在内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安排中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讲类似于过去工匠带徒弟的方式,但又有所创新。这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安排更加要求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就融入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中职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的要求。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进步,我国的中职教学已经进入成熟期。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职业学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技术讲授型教学,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标准也转变为学生能够亲自独立实践所学技能。因此在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大多数职业学校引进了个别辅导模式,即中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组织小组讨论学习,直至全部学生真正掌握所教授的技能。现代的职业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弊端,变被动为主动,但也更加类似于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传承模式,中职教师需要承担更大的教学责任,成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接触工匠精神的首要传授者。
二、职业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措施
(一)转变职业学校办学理念,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学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导向不应单纯地局限于解决在读学生的就业问题和糊口营生,而应致力于培养兼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使工匠精神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新发展,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者,在对中职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就使其树立正确的从业态度。作为广西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国办万人中专学校——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学校始终坚持以建设“国际水准、全国一流、广西第一”的职业学校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
(二)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中职生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负责人要紧抓职业品德教育,将其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国从古至今的杰出工匠都热爱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这就是一种执着敬业的职业道德的体现。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理解与应用,更要让学生拥有一颗热爱自己终身事业的心,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超一流产品,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服务体验。
(三)完善课程安排,融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毕业生这类对实际操作能力有专业要求的技术人才是我国流传至今的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因此在中职生在校期间,职业学校的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理论教学与技能传授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教师不仅要在基础知识教育中融入对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普及,还要在实训过程中强调遵守行业操作规范的重要性,通过小到工具摆放、服装穿戴,大到操作前准备、操作后清理的实际操作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以一丝不苟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对于本职工作的必要性。
(四)构建新型教育模式,融入言传身教的工匠精神。我国古代的技艺传承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传承模式传承的不仅是单纯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对传承者与被传承者在朝夕相处、讨论钻研中产生的严于律己的从业态度的传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在传授精湛工艺的同时,也将无形的职业素质与精神熏陶传递给徒弟。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中职教师作为兼具传授知识与实践的“师父”,也应在与学生的共同实践、问题讨论、技艺钻研中建立像古时工匠传承技艺一般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教育模式,教会学生如何自立、做人,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的存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实践,继而实现工匠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依托广西中职教育最大的“教学工地”—— 昌桂源教学工地,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一方面“引企入校”,把工地搬进学校;一方面“移校入企”,将课堂搬到工地。学生、教师与来自业界一线的“师傅”们,在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地上的设备、仪器、样板实体,进行场景化的项目教学,在校园内外的教学工地上真枪实刀地实践、“一招一式”地演练,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规范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
总而言之,所有由大国工匠制作出的物件之所以最精美、最无可替代,其原因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人”。只有制作物件的“人”有情怀、有态度、有操守,懂得将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物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才能真正生产出有人味和人意的工艺品。我国的工匠精神经过了五千多年的传承,历久弥新。在现代,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成为一种强调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与职业素养的职业精神,而职业教育更是强调对兼具专业技能与从业态度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只有在职业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理念,才能使我国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技术领域发扬光大并代代传承下去,最終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研究迎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谢佩清.工匠精神视域下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文化学刊,2017(12)
[2]陈宏宇.工匠精神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培养[J].船舶职业教育,2017(6)
[3]左继红,刘丽丽.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力机车制动机》为例[J].才智,2017(15)
[4]赵德球,黄勤芳,谢俊杰.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7(8)
[5]施 芳.“工匠精神”视角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1)
【作者简介】何国林(1983— ),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钱 勇(1984— ),男,汉族,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