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经颅磁刺激治疗的近期效果研究

2018-09-03 10:44何婉婷甘晓文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16期

何婉婷 甘晓文

【摘要】 目的:研究与分析慢性失眠经颅磁刺激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均接受睡眠教育,对照组采取劳拉西泮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经颅磁刺激治疗,均治疗15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4周,观察组PSQI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而对照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失眠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同时具有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等优势,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慢性失眠; 经颅磁刺激; 近期效果

Study on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Chronic Insomni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HE Wanting,GAN Xiaow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6):0-04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chronic insomnia.Method: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were given sleep educa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razepam,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they were treated for 15 d.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rapeutic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After treatment 2 and 4 weeks,the PSQI index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0%,which was higher than 80.0%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6.0%,while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b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leep in patients 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s,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ninvasive,painless,safe,economic and so on.Therefore,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ronic insomni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ecent results

First-authors address: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23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6.011

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據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而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其才能更好的完成各种社会活动,并达到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睡眠是维持人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理过程[1]。在临床上,失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生理疾患,且是一种主观体验,其以睡眠数量和质量因睡眠维持困难或入睡困难等影响而无法满足正常生理需求,并使得白天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为主要特征[2-3]。对于人而言,长时间失眠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还会造成一些意外事故。而针对慢性失眠症,临床以往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如记忆力下降、戒断反应、对镇静药物依赖性、耐药性等[4]。因此本文即对慢性失眠经颅磁刺激治疗的近期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慢性失眠的相关诊断标准,即总睡眠时间<6 h、夜间觉醒2次及以伤或凌晨早醒、入睡时间>30 min;伴有次晨乏力、头晕等症状;病程>6个月。排除标准:排除安装起搏器、癫痫、继发性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睡眠教育,基于此,对照组采取劳拉西泮(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11)口服治疗,1 mg/次,1次/d,持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经颅磁刺激治疗,即指導患者采取卧位或者坐位,采用头环电极进行治疗,即将头环戴于头上,松紧度以电极与头部之间能插入1根手指为宜,注意牢牢固定。头环电极共五个,将其中一个放置于枕部玉枕穴处,其余放置于双侧颞叶、额叶对应的头皮投影部位,磁感应强度为5~10 mT,30 min/次,1次/d,持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面部和头皮抽动、局部性不适、局灶疼痛等)。(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其共包含19个自评条目,内容主要为日间功能、睡眠药物应用、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每个内容按0~3计分,各个内容累计得分即为PSQI评分,分值高低与睡眠质量高低呈反比,PSQI评分≥5分判定失眠症[5]。(2)治疗效果:显效为PSQI减分率≥50%;有效为PSQI减分率≥25%,且<50%;无效为PSQI减分率<25%[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0~67岁,平均(47.52±6.47)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1~69岁,平均(46.33±6.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PSQI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SQ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观察组PSQI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121 2,P=0.000)。见表2。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即1例面部和头皮抽动、1例局部性不适、1例局灶疼痛,而对照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093,P=0.242)。

3 讨论

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较难去发现,许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种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慢性失眠指的是每周3 d以上并至少持续3个月的睡眠紊乱,而失眠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所以在睡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放松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负责情绪。一般来说睡前焦虑就较难入睡,有人会因为担心睡不着而真的睡不着,以至于陷入控制自己睡眠的恶性循环里。同时也要多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白天里充分的利用时间丰富自己的生活,也可以适量的做一些体力活或者负荷较重的运动。

在临床上,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主要涉及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7]。人体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大脑皮质下中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出现紊乱即可造成失眠[8-10]。在神经精神科领域,磁疗的应用较为广泛,其是物理治疗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大脑皮层、丘脑下部等神经系统对磁场作用非常敏感[11-13]。有关研究表明,植物神经长期暴露于高强度磁场下时,其会发生功能紊乱,且会引起出汗、心悸、失眠、嗜睡、乏力、头晕等一系列症状,但对于失眠以及神经衰弱等,采用一定强度磁场治疗能达到较好疗效[14-16]。而经颅磁刺激通过电磁线圈,采脉冲电流以及脉冲交变磁场技术,经放大处理后使得交变磁场能量增高,继而对大脑皮层利用磁环电极作用产生刺激,并引起微小局部电流,进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加速组织的生化和生理反应,调整神经细胞电活动,改善脑组织代谢,并对大脑皮层抑制和兴奋过程加以调节,进而达到有效缓解失眠症状的效果[17-19]。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4周,观察组PSQI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而对照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20]报道一致,这表明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慢性失眠可显著改善其失眠症状,并提升其睡眠质量。因此可以看出,慢性失眠经颅磁刺激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慢性失眠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同时具有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等优势,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袁俊枚,李学欣,许耀坤,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57-60.

[2]伯丹花,杨影,杨旭东,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针灸治疗失眠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7):1099-1101.

[3]袁珊,冯胜刚,母其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7,29(6):881-883.

[4]陈妙,周海云,夏朝云.酒石酸唑吡坦片联合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80-83.

[5]张晓峥,陈立典.浅针疗法联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5):92-95.

[6]曹娅燕.住院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碍患者睡眠护理干预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7.

[7]吴硕琳,王春雪.PBL联合CBL教学法在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4):87-89.

[8]李国祥,胡亚梅,刘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共病焦虑抑郁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0):1387-1391,1408.

[9]刘海波,吴小容,易炼,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治疗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2):10-12,15.

[10]唐安琪.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疗效观察[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6.

[11]陈晋莉.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12]张艳丽,杨晓华,齐宝奎,等.经颅磁刺激治疗慢性失眠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9):16-18.

[13]李国祥,胡亚梅,刘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失眠和戒除镇静剂成瘾131例[J].中医研究,2015,28(6):22-26.

[14]张蓉,张方圆,朱松盛.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2):194-195.

[15]李冬.经颅磁刺激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A].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2013:6.

[16]李国祥.药磁渗透治疗慢性失眠患者及苯二氮卓类成瘾戒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9):7-8.

[17]马国重.抑制脑皮质过度觉醒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18]刘运洲,张忠秋.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提高运动员睡眠质量的应用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2):1103-1106.

[19]刘运洲,张忠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提高睡眠质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11):71-76.

[20]刘运洲.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赛前心理干预机制及应用[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收稿日期:2018-04-20) (本文編辑: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