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互教互学,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2018-09-03 06:06郑丽云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课堂

郑丽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新模式和新局面。但很多高中生仍习惯于台下听课,被动学语文,且绝大多数学生被其他学科的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语文学习空间大受打压,语文学习效果较差。日常教学未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每次上语文课,学生犹如饭店聚餐,不必事前准备,只等服务员上菜,然后吃喝一顿,吃完走人。只顾课堂“享受”而不管前后“付出”,这样学语文太被动了,学生不应只享受“大餐”(听课),还应亲自制作“大餐”(讲课),这样才更有味道。为改变这种被动学语文的现状,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我们实施了为期一年的“高中语文‘我当小老师的课改探索与实践”小课题研究,现将相关情况整理如下,供同行批评指正。

一、具体做法

1.研究可行性,夯实课题研究基础

目前,在高中阶段系统地开展“我当小老师”的语文课堂教改活动,并不多见,“小老师”活动在小学、初中阶段有短暂性的尝试和探索,常见的大多是“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主持主题班会或辩论会。经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学识水平、组织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比小学生、初中生好,在当今信息时代,高中学生更适合开展“我当小老师”课改活动。

因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先将“如何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语文”的问题转化为“我当小老师”的课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搜集和学习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探索“小老师”教语文的可行性,接着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操作步骤。

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它蕴含着“知识为公”“教学做合一”“合作探究”等学习思想和方法,与《礼记·学记》“教学相长”精神一脉相承,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对当代教育实践仍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推行“小先生制”,让学生成为小先生,学生便可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互教互学,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2.分步推进,有序实施课改活动

根据语文学科和高中生特点,本课题以学生长远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设“互教互学”的“小老师”平台,让学生在“互教互学”的实践与探索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

实施方法:以我校高二(2)、(5)两班为实验对象,以教学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转换角色当“小老师”,亲自上台讲课。教师指导小组选定课题,小组集体备课,研究教学设计,定好上课环节,然后由二三人搭档上好某一环节内容,轮流上课,直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或解答课堂中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或补充“小老师”们没讲到位的知识点。

实施过程:三轮推进:第一轮“敢讲”(学生敢于上台讲课),第二轮“会讲”(能把课上好),第三轮“创造性地讲”(把课上得有新意、有创意)。

第一轮:“敢讲”(1个月)。

分组:指导学生分好教学小组,高二(5)班60人分为10个小组,高二(2)班30人分为5个小组;每组设1位小组长为带头人。学生有新鲜感,兴趣较浓,并各自给小组命名,如“秦时明月组”“驭梦组”“日不落组”等。

准备:鼓励学生树立当“小老师”的意识,同时指导他们认真观摩老师平时上课的方法和技巧,做足自己上台讲课的思想和教学准备。上课的内容是高二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里面的篇目,具体课题由各小组商量确定,上课日期不做统一安排,由各小组自定,确定课题和上课时间后向老师报告,并告知全班做好预习。教师指导“小老师”们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何搜集资料、安排组员任务、组织课堂活动,全由小组分工协作,自主完成。

上课:这一轮,不要求各小组每个成员都上台讲课,只要求每小组都派代表上台讲课即可,上台讲课的人员由各小组自行安排,人员可多可少,一般是2人以上,按环节轮流上课,完成各自教学任务。教师鼓励兴趣较浓、基础较好、表现欲较强的成员率先上台讲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其他成员参与集体备课,观摩“小老师”上课,见贤思齐,培养胆量,为下一轮上台讲课做准备。教师一边听课,一边做好课堂实录(主要是拍摄),课后点评、总结,或解疑或补充,最后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结果:两班各小组轮番上课,各上1节,共15节。主要内容有《国殇》《燕歌行》《项羽之死》《六国论》《论语·侍坐》等,两班同课异构,各有特色。尽管个别“小老师”开始时教态稍有羞涩,或声音较小,或以书遮脸,但在同学们的鼓励和配合下,他们很快就进入正常状态,变得声音响亮、讲解清晰、问答自然,顺利完成任务。“小老师”们都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打响了第一炮,达到“敢讲”的预期目的。

第二轮:“会讲”(3个月)。

这一轮要求各组成员都要亲自上台讲课。为了让“小老师”们尽快掌握教学方法、借鉴教学经验,把课上得更好,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让已上课的“小老师”写心得体会,发挥輻射带动作用;二是精心制作课堂实录小视频,组织学生欣赏、观摩“小老师”的上课实况,以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并激励其他组员的自信心。

上课形式是小组成员以两人或三人为搭档,轮番上好教学内容中某一环节,有人打头阵,有人做主讲,有人做总结,还有人当助教,小组成员配合默契,每节课都完成得不错,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多了。

上课内容主要有:《春联儿》《我的母亲》《渐》《论快乐》《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论语·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庄子·恶乎往而不可》等,有些篇目同课异构,各有精彩。这一轮,小老师们更有信心,教学技能提高了,上课形式更加成熟,课堂效果更加明显,达到了“会讲”目的。

第三轮:“创造性地讲”(2个月)。

有了“敢讲”和“会讲”的基础和经验,“小老师”们已不满足于常规教学,开始追求新突破。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选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更加完善的教学设计,或制作课件,或即兴表演课堂剧,或课堂辩论,或开设特色专题课堂,大胆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创意的教学尝试。如2班和5班同讲余秋雨散文《道士塔》,都有辩论环节,而2班的课堂辩论更出色,他们以法庭审判的形式辩论“谁才是敦煌文化的历史罪人”,饶有趣味,激活思维。

此外,“小老师”们还大胆突破语文教材内的课文篇目,向纵深拓展教学内容,开设特色专题课堂,形成不甘人后、力争上游的互教互学氛围,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习视野,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开设特色课堂“大文学,小细讲”“大人物,齐分享”“作文专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梦想:打开高三的正确方式”“辩论课:书可不可以论斤卖”“儒道论战”“中国古代十大巾帼英雄”“湛江风采”等。

二、主要成效

1.课改实验呈现出新特点,形成新特色

第一,指导学生开展“互教互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三步推进,环环相扣:“敢讲”—“会讲”—“创造性地讲”。

第三,时间跨度长(1学年),上课节数多(共50余节)。

第四,学生转换角色,全体参与,小组备课,轮番讲课,改变了传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我当小老师”课堂与传统、常规的“授课—听课”模式相比,更有特色,也是一种新的突破。二者差异如下:

上课形式: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听课——学生台上讲课,师生台下听课。

备课形式:老师备课——学生集体备课,教师适时指导。

课堂形态:学生被动听课,气氛较沉闷——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气氛活跃。

教学方式:传授—接受(授课—听课)——互教互学(自主、合作、探究)。

课外学习: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较少——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较长,积极主动查阅资料、编写教学设计等。

学习效果: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一般——激发热情和创造力,学生开心开窍,有效培养语文能力和素养。

2.解决了学生被动学语文的问题

学生热情参与,每人都有“我当小老师”的切身体验。通过互教互学,化被动为主动,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他们由“敢讲”到“会讲”,上手快,接受和领悟能力很强;由“会讲”到“创造性地讲”,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

如能根据课文情节改编为课堂剧即兴表演,开展课堂辩论,形式活泼,内涵丰富,创意十足。尤其在第三阶段,“小老师”们更是你追我赶,想超越别人,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他们努力寻求新突破,不满足于教材篇目,自发地向教材之外开拓教学内容,开设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特色课堂。如以《湛江风采》为主题的乡土知识课堂,沟通课内外,深受学生喜爱。这些特色课堂,生动地表现了“小老师”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令人刮目相看。

3.产生一定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这次课改活动,“小老师”们自主上课50余节,我们制作课堂实录小视频20余集,课堂实录小画册1辑,评选出“最佳小老师”“最具潜质小老师”“最佳小助教”各5名,“最佳学习小组”2个。这既大大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又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通过成果展示、公开观摩课、课改专题报告以及网络宣传,本小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广东教育学会、学校领导、同行,以及网友的肯定和赞扬,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组部分教师也尝试开展、推广这种课堂实验,也取得一定成效。

有同行说:“不墨守成规,大胆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这是一种好方法。我也曾让学生主持一堂班会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后我也尝试着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上课。让他们在备课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在网络上发布“我当小老师”的课堂风采系列文章以及课堂小视频,引起不小反响和关注,有网友说:“这课改真棒!真羡慕,时代变迁,学生能上讲台当小老师,互换角色,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多好呀!可惜我们当年做学

生的时候没这个待遇。”“有创意,挺好的!”

总而言之,“我当小老师”课改活动,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分工合作,深入研读文本,并多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认真编写教案,并有效实施,常有出人意料的教学亮点;另一方面,听课的同学积极配合小老师,课前认真预习课文,课中积极回答或提出疑问,互动交流,有时出现“师生辩论”的小高潮。这种课堂实验,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称之为“原生态课堂”,别有一番新意和教育趣味。

參与这次课改实验的学生,现已走进大学校园,有不少学生反馈说,正是因为当年有过“当小老师”的锻炼和体验,增强了胆量和能力,他们有的在大学里当起了小助教,有的在演讲、朗诵、辩论等大赛中夺得好成绩,有的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色,赢得了肯定。

在当今信息时代,高中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来搜集查阅资料、筛选和处理信息、编写教案、制作课件,甚至开发校本教材,都是可行的。放手学生当“小老师”自主上课,指导学生互教互学,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课改实验。它能克服常规教学“授课—听课”模式的诸多弊端,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有利于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综上所述,“我当小老师”,是一次成效明显的课改探索和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长远发展,可为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如果有一个更系统的课改规划、更完善的协调统筹,“我当小老师”课改活动将搞得更有成效、更有特色。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农垦实验中学(524094)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