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从成为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认真解读并落实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同时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转变观念、落实行为。在实践中充分做到“孩子在前,老师在后”,关注孩子生活,发现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他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关键词:课程方案;儿童为本;有效适宜
作者简介:徐春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江苏 苏州 21510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134-03
在课程游戏化实践的道路上,我们在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结合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項目实施要求,且行且思。现阶段重点对实施要求中的“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提升课程的适宜性”作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并在不断的反思调整中切实提高课程的适宜性。
一、关注经验,发现需要——预设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以《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为蓝本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幼儿的周围生活,从中收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民俗、文化等课程内容,通过班组、年级组和园级的逐层审议,选取幼儿迫切需要了解、感兴趣、有价值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预设课程内容。在预设的过程中考虑从幼儿的经验出发,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他们在与这些环境材料的互动作用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例如,“向日葵种植记”就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预设的一个系列活动。在一次有关春天的谈话活动中,阳阳在同伴们介绍春天的特征后突然兴奋地说:“我奶奶去年春天在院子里种的向日葵,开的花可漂亮了,要不我们去幼儿园的百耕园种向日葵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于是,班级里的向日葵种植活动就开始了。孩子们纷纷忙碌起来,有的去咨询助教李奶奶,有的上网搜索资料,待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商量决定在3月12号植树节这一天去种植向日葵。
第一步:选种。孩子们通过比较,发现向日葵的种子和平时吃的瓜子是一样的。但是,在收集种子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又大又饱满,有的却瘪瘪的,甚至还发现了虫咬的洞洞。多多说:“有洞洞的种子种下去肯定不行,要挑选那些大的、没有洞洞的种子,这样才能让向日葵快点发芽。”于是,大家一起严格挑选种子。
第二步:播种。孩子们带着挑选好的种子来到了百耕园,看着和助教李奶奶一起翻松过的土壤,他们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一个个俨然种植能手,熟练地在凹下去的地方撒着向日葵种子!(播种活动前,我们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已经和助教李奶奶一起翻过了土,孩子们通过一起讨论并请教李奶奶,知道了为什么要翻土,原来土地翻松晒了太阳会有更多的空气和阳光进入土壤,种下的种子才能得到更多的营养。孩子们还知道了高起来的地方叫垄,凹下去的地方是播撒种子的地方。)
第三步:盖土。向日葵种子撒好,孩子们用小锄头把田两边的泥土小心翼翼地盖到种子上,涵涵说:“盖上薄薄的一层就好,太重了向日葵的芽就不容易发出来。”
第四步:浇水。盖上泥土孩子们不忘给向日葵种子喝点水。“浇水喽!第一次浇水可要让他们喝得饱饱的,这样才能快快出苗。”给自己播种的向日葵种子浇水,那得意劲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觉到。
第五步:盖膜。初春的天气还有点冷,给刚播种的种子宝宝们盖上一层“被子”保暖,这样才不会冻坏,孩子们还捡来了小石块压在上面,防止膜被风吹走。
惊喜降临:3月21日这一天,天气晴朗,户外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来到百耕园,圆圆突然叫了起来:“快看,向日葵发芽啦!”顺着圆圆指的地方,大家仔细找寻,真的发现薄膜下面有好多绿绿的嫩叶发出来了。连下了几天雨,薄膜上积了好多水。明明提议把薄膜拿走,于是大家把压着的小石头拿开,一鼓作气把薄膜掀开。哇!小苗们终于享受到阳光和空气的滋养了,它们一定会长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日葵苗在不断地长大、发生着变化,孩子们还在持续的观察中,活动也在不断地开展。
感悟:这是大班主题“我们在春天里”预设的一个活动,“种植向日葵”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老师课程理念的转变并且不再依赖教材,而是从幼儿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适合他们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内容,让幼儿的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活动时的投入和专注,看到了他们的自主和愉悦,这才是预设课程内容的关键所在: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
二、追随经验,抓住契机——生成适宜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进行部分预设,还有大量生成的活动。生成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从幼儿中来,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和需要了解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都要引发他们继续探讨。教师一定要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追随幼儿经验的依据,分析生成的课程资源中有可能引发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容,分析其价值取向后进行一定的取舍,然后引领幼儿开展相应的活动。因此,当老师发现了孩子的生成兴趣点后,一定要抓住这一契机,追随他们的已有经验,对照《指南》及时生成适宜的课程。
例如,“雨后的偶遇”是雨后带孩子散步时在百耕园偶遇蚯蚓后引发的一系列活动,孩子对此有浓厚的观察和探索兴趣,“蚯蚓是长什么样子的?”“蚯蚓不是生活在泥土里的吗,它怎么爬到地面上来呢?”“蚯蚓喜欢吃什么”等等。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有着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给孩子提供支持,从而推动孩子的探究学习。于是,笔者就和孩子们回到教室开展了有关蚯蚓的一系列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个个都迫不及待地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慧慧:我刚才看到的,蚯蚓身上好像有一圈一圈的东西。
明明:我知道,蚯蚓喜欢吃小动物的便便,泥土里的细菌,上次妈妈网上查了告诉我的。
涛涛:蚯蚓是生活在泥土里的,怎么到地面上来了呢?
浩浩:昨天下雨了呀,地上湿湿的,蚯蚓最喜欢湿湿的地了。
豪豪:是的,我妈妈告诉我蚯蚓喜欢水的。
多多:不对不对!是下雨了,泥土里太闷,蚯蚓爬出来透透气的。
孩子们立即争论起来,笔者趁机抛出问题:“为什么下雨后蚯蚓喜欢爬到地面上来?”以此引导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当时意见不统一,于是引导孩子发挥家长的力量,让他們与家长一起查找资料。孩子们通过分享各自查找的资料,发现蚯蚓雨后爱爬出来是因为雨后的泥土里缺氧,只能爬到地面上呼吸,而且孩子们还知道了蚯蚓和我们人类不一样,他们是用皮肤呼吸的。
感悟:偶遇的蚯蚓开启了孩子们对大自然万物的探究之门,当笔者发现孩子对蚯蚓有如此浓厚的探究兴趣时,及时抓住这一契机,给予他们适时的支持和帮助,创造机会支持孩子围绕“雨后蚯蚓为什么会到地面上来”“蚯蚓喜欢吃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在和同伴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蚯蚓的探究兴趣,支持和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究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当他们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时,笔者并没有选择直接告之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探究蚯蚓喜欢爬到地面的原因。
孩子们从雨后偶遇蚯蚓后产生疑惑、争论不止、查阅资料、发现答案这整个过程中,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探究能力、对科学的探究态度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由此,让我们更加坚信,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一定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投入地参与、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发现;也只有在这样的生活活动中,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探究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老师课程理念的明显转变,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部分预设的,最主要的是已经能够完全从研究孩子的生活出发,追随孩子的经验,及时抓住他们生活活动中的契机,捕捉孩子的兴趣,从而生成适宜的课程活动。
三、审议梳理,整合提升——形成系统活动
课程资源并不是找到即可,而是要考虑孩子对于这一资源的兴趣点在哪里,这一资源的利用能够给予孩子哪些经验、促进他们哪些方面得到发展,等等。
百耕园是我园最早开发的园内资源,这里是孩子们的伊甸园,他们感受着种植的快乐、观察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将百耕园资源充分融入课程,初步形成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课程方案。每学期初,我们都对百耕园的课程资源进行审议,一方面以年级组为单位由老师进行审议,初步确定这个时间段适宜种植的植物;另一方面我们在决定种植什么时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孩子进行商议,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最终决定种植的植物。每次的开学季一定是孩子和老师最为忙碌的季节,大家纷纷为班级的种植地献计献策、忙前忙后。孩子们在种植、照顾、收获的过程中体会着百耕园带给自己的欢乐。
在平时的研讨中我们发现,每个班级都利用百耕园的资源开展了很多活动,但活动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和整体性。于是,我们就定期组织教师审议和梳理在百耕园开展的活动,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寻找并分析其教育价值,同时进行整合和提升,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资源,各班可以在参照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生成,相信这样整合的课程内容一定会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是丰富的,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经验的提升。
例如,中班组开展的萝卜系列活动,就是利用百耕园种植的萝卜,通过班组和年级组老师的审议并进行梳理整合之后形成的相对系统的一个系列活动。老师通过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发现他们在日常的照顾、观察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如“萝卜叶子上为什么会有洞洞?萝卜会开花吗?萝卜花有几个花瓣?白萝卜和红萝卜的花一样吗?萝卜除了烧着吃,还可以怎样吃?”等等。针对孩子们的疑惑,老师有意识地集预设和生成相融合,组织他们开展了种植萝卜、观察萝卜花、收获萝卜、腌制萝卜等系列活动,让孩子通过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逐一对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破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种植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孩子们亲自参与发展了观察、比较、质疑等多种能力,真正落实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的理念。
就如虞永平教授所说,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在儿童的行动之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课程方案改造的路上,我们紧跟专家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在调整中不断前行,让我园的课程回归孩子的生活,点亮他们的快乐童年。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