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学习中儿童想象力的缺失与重构

2018-08-31 18:45仲叶婷孔维清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缺失重构语文课堂

仲叶婷 孔维清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组织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学生,他对于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较深,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利用课堂这一关键阵地,摒除一切消极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言世界里自由想象,快乐学习。

关键词:想象;语文课堂;缺失;重构

作者简介:仲叶婷、孔维清,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教师。(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030-02

语文包含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文化的熏陶与传承,文明的传承与创造,而其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又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自然离不开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与品悟,对表达形式的吸纳与创新。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想象力无疑特别重要,它参与了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离开了想象,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语文教学不应漠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现状点击

1. 重结果,轻过程。在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堂中,教师仍关注的是传授知识,一味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讲好、讲透即可,但忽视了理解知识过程中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参与和发展。

2. 重标准,轻个性。低年级是学生想象力最丰盈的时期,但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却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用打比方的方式来写中秋的月亮时,答案多是“月亮好像玉盘”,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独特的想象了。在与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这样写是因为能保证是对的,不会被扣分,但同时,他们的想象力被扼杀,语文的丰富性被削弱,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从何谈起呢?

二、想象力缺失的内在根源

1. 稳妥答案作祟。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状——过度依赖标准答案,学生难抒己见。无论是教学参考书还是习题集都会提供一些答案,这些所谓的答案其实只是提供一种参考,而不是唯一标准。但在具体教学中,许多教师盲目地推崇、肯定,而忽视了语言文字表达的多样性,学生即使心里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会有所保留,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会自然地陷入困境。

2. 指导方法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的常态教学仍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仍处于自发培养的尴尬境地。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某个学生极具创造性的答案,许多教师也只是选择夸赞他的想象力很丰富,而没有进行适度延伸。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听讲的其他学生来说,只是听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新答案,而对于他们的想象力开发并无益处,这就错失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的宝贵时机。

3. 重视意识不强。很多教师都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本知识过度地刨根问底、条分缕析,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所在,缺少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涵泳咀嚼的过程。但在课程改革多年之后,反思我们当下的课堂,语文教学似乎并没有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起到有力的作用。一节阅读课,老师们依循着教案上清晰的思路和问题稳步推进课堂的流程,学生几乎就在不断的问答中度过,他们在想象中品读文字、品味情感的时间显得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作文内容雷同、语言贫乏,学生乐于读故事,却很难写故事。究其原因,在写作中,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释放,想象没有得到发展,不敢想、不会想、不愿想的问题普遍存在。

三、想象力重构的实践策略

科学研究表明,想象力的发展需要以下条件的支撑:首先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其次要拥有本真的好奇心,再次应善于捕捉引起想象思维的客观表象,然后再进行合理加工,使之变成有创意的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应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去捕捉亮点,从而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的激发。

1. 还原想象应有的地位。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学生,他的思维必然是开阔的,他的创造力必然是强大的,这种天马行空的能力,如若不在适宜的年龄段进行培养,那么,他们的思维世界就会像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因此,教师、家长应关心的是,学生在听讲和思考的过程中是怎么想象的,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想象直观体现在他们的阅读与写作之中。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就要让学生自由想象文字的世界,自由表达想象的画面与情节;在写作表达时,应宽容学生的想象,倾听他们的想象话语。如此,我们必然能够引领学生走进充满想象的文字世界。

2. 给予想象足够的指导。课堂是指导学生想象力发展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阵地,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课堂这40分钟,根据课堂生成给予想象发展的及时指导。比如,教学《西湖》第二自然段的过程如下:

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后,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西湖真美!

师:好一个美字。可是同学们发现这段文字中有“美”这个字吗?

生:没有。

师:这就是作者表达的高明之处。请大家再读读这段文字,抓住关键词语慢慢读,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生:(自由朗读想象)

生:我仿佛看到了远处的山,它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美。

生:我好像看到了平静的湖面,真的很像一面大镜子。

生:我眼前出现了一只白鸥在飞来飞去,很快乐,很自由。

生:我想到了我去年去西湖时看到的景色,和书上写的一模一样。

师:这么美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又是用一个怎样的顺序表现出来的呢?

生: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是远处的山,后是近处的湖,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师:是呀,写文章就像拍电影,要学会转换镜头,这样才能让读者跟着你的视角去欣赏身边的美景。让我们跟着作者的镜头再来想象一下西湖的美景。

教学中,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解放思维、大胆想象,又在关键时予以点拨、循循善诱。细细分析,教师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强调的是围绕主问题生发想象,紧扣表达的顺序延展想象,依托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情感,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高效达成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

3. 拓展想象生长的空间。想象是关乎一个人灵魂的事,對其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点,充分关注教学中一切可供利用的契机,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自由,打开他们自由想象的心扉。比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就可以抓住雨点落下的地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它们会干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主动地想象,是开启想象之门的第一步。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恰当的氛围,比如,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去整体感知水乡的风土人情,让他们在课前收集资料,也可以在课上播放一些短视频。在营造好氛围之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水乡的美丽多姿就会十分自然,引导学生想象创作小诗也不会显得突兀。

当然,依据故事的发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个中道理学生都一清二楚,无须教师多费唇舌。这篇课文的续编故事是重要的教学契机,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展开想象讨论,让他们碰撞出智慧火花,形成一个个独特而有趣的故事。

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参与,学生的童年生活也需要想象来点缀,想象的缺失,需要我们共同来弥补。前路漫漫,已透出希望之光,让我们同行于这条探寻之路,让想象之花开遍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法)让-保罗·萨特.想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 (英)保罗·哈里斯.想象的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缺失重构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