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
摘 要:社会哲学所研究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社会经验的过程总结和社会发展的前行方向归纳都具有指导意义,作为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概念,本文在针对社会发展过程理论分析中,结合以往理论研究成果,对社会机制理论研究中的驱动机制、协调机制、防护机制、整合机制以及控制机制五种主要机制进行分别论述,以此来探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社会哲学;社会机制理论;社会发展;社会变革
前言:历史唯物主义在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中,对人类历史的發展规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并且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这一客观规律。但是在现实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的进步和创新往往经历许多挫折,甚至是历史倒退,以致于社会并不会表现出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发展特征。而这种因变化和客观环境特点所造成的影响,就可以被归类为具体的社会影响。在社会发展机制理论中,这种影响因素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
1社会驱动机制理论分析
1.1马克思理论中社会驱动机制的形成
马克思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阐述时,对社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进行了归纳,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势必需要社会内部存在动因,利用动因进行社会推演,最终实现社会的展开。这种借助动因完成推演的社会机制则被称为“驱动机制”。要想深入探究驱动机制的特征和概念,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动因的基本特质。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进过对社会资本变化规律的总结,提出了“有机体社会”这一概念,这个社会学概念主要目的在于对社会现象的形成进行归纳,从而探究到社会经济当中影响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内在要素[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成熟在与社会进步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并且其所形成的动力结构使得整个社会在演变过程中拥有了以基础经济价值为导向的主线概念,因此马克思提出,人类作为生物体的客观追求使得劳动状态成为常态,并且在劳动当中获取资料的积累,逐渐形成文明。因此恩格斯在论述历史规律时提出了单人意志的冲突过程,这种单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使得社会变化拥有了无数交错的不同力量,而在力量交叠中所形成的四边形合力,最终造就了历史结果。这种历史结果往往受到整体因素的表现和个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结果变化方向方面,往往会与单人意志相违背,但事实上,单人意志仍然具有贡献。
1.2社会动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法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受到“合力”的影响,那么合力的形成和出现势必需要一个固定的过程作用于社会变化的形式之中。在理论研究领域,合力动因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特性。首先,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因是驱动的力量贡献者,因此其在社会发展当中应当能够作为驱动角色,产生力量源头;其次,社会变革自身并不表明其特性,只在社会动因的作用下,形成发展规律的受力过程;其三,动因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之间需要依靠中间层级作为媒介完成传输和引导。正是由于这三点特征,使得驱动机制在社会发展当中,成为了充当媒介和影响价值导向的客观存在,驱动结果往往需要依靠动因和社会反馈来完成调整和协同。
1.3驱动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效能
驱动机制作为中间层次的媒介,需要依靠动因这一力量源泉进行意志表达。而社会受到驱动机制的趋势,则表现出了变化和改革的动力,最终完成社会发展。而整个过程中,二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普遍互动关系,实际上表现在社会层面,是一种更加具象的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之间的轮转过程,这使得在社会研究层面,社会内部的变化客体与动因这一影响主体之间,无法在驱动机制内部进行简单排列,二者受到其所处的逻辑地位的特点,使得其必须依靠根源差异,进行其自身价值的展现。而在实际的社会发展环境之下,由于动因本身在社会层面所传达的特质,驱动机制的应用效能和社会变革结果也会表现不同。一般来说,驱动机制在平衡的社会动因环境中,需要不断均匀控制各项要素,从而使驱动过程能够顺利展开,因此社会发展将呈现出匀速向上的发展规律,拥有充足的动力;但是由于动因影响的不均衡性,驱动机制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受到阻滞,这时的社会发展则会形成震荡和反复[2]。在中外历史的社会变革规律中,这种反复特征屡见不鲜,其本质因素在于社会驱动机制中的动因不平衡,导致社会动力无法准确传递,影响且滞后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2社会协调机制理论分析
2.1社会发展控制要素的彼此作用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在探究社会驱动动因的过程中,强调社会动因的各因素之间平衡性的控制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而在实际的社会变革之中,这种平衡因素往往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除了经济基础作为合力的重要要素之外,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和文化,在社会动因中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作为多种因素共存的有机体,在平衡性控制方面,需要具备协调机制和协调能力,从而保证社会发展的秩序性和可控性。因此在研究领域,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协调机制理论。在理论研究内部,协调机制主要面对的是社会各变化动因之间的关系和协调问题,所以协调工作必须进行整体层面的统一控制,完成领域整合。
2.2社会发展中协调机制价值实现的主要要素
要使协调机制在动因影响控制中发挥整合作用,就必须首先使协调机制具备基础的实现因素。理论研究认为,协调机制首先应当具有主导因素,这是由于社会发展受到所处的领域因素影响,不同领域之间是否稳态协调需要由主导型的机制加以控制,最终使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之间所形成的动因得到全面把控,完成协调;其次,协调机制还应该具有全面化的协调对象,在社会发展中,社会层面的各领域影响动因,都必须以协调对象的形式规范于其所处的协调范围之内;其三,协调主导和协调对象之间,需要依靠协调中介来进行交互,社会层面一旦表现出发展需求,协调中介则必须第一时间完成反馈,使主体和发展之间形成联属,完成协调发展过程。在协调机制的应用环节中,社会层面首先依据发展方向要求,形成基于动因领域的协调需要,此时,协调主导需要进入到所处的协调范围之内,通过发展过程的开展影响价值的深入;随后,主导领域需要在社会层面借助客观必然对社会发展进行规划,例如形成社会压力,对社会发展进行后果分析。针对动因领域的协调性,需要作出直接或简介的干预,最终形成具有统一进程的社会发展协调结果。
2.3协调机制的社会应用效能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指出,社会生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需求,而社会生活则受到社会物质需求的影响,产生动因。社会发展则受到动因控制,从而对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变革产生影响[3]。因此在逻辑关系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否具有协调性和决定性,成为社会发展是否有序的重要保障。而在社会协调当中,协调机制所作用的领域动因对象,实际上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几个大方向的控制因素,也正因如此,协调机制在社会配置和社会动因控制方面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在协调机制时间中,必须控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平衡性,作为前因,社会只有在因素平衡下完成协调和发展,而不能借由发展需求而使其得以协调。二者所具有的因果关系不能被本末倒置。
3社会防护机制理论分析
3.1社会机制作用下的社会保障
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者发现,社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规律性变化历程之中,除了社会动因以及社会因素协调在进行着社会影响和社会整合之外,同样还存在由一种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者防护和保障。这种防护机制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防护机制的作用使得社会发展能够避免发展范围的偏离,社会层面还会通过防护机制的应用,提高社会发展的可控性,从而完成对于社会问题的消解和处理,从根本上避免因消极因素所带来的社会发展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同时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两种特征,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将会形成无穷无尽的差异和变数。历史经验表明,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内在动因可能相似,但是其作用机制却普遍不同。因此马克思提出,社会发展虽然拥有内在动因的支持,但事实上仍然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借助机制扫清阻力,或者运用手段将阻力转化成为动力,从而维持社会体系的良性运行。从这一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防护机制的作用将十分突出。
3.2社会发展中防护机制的主要因素
与前两种机制相同,社会发展所借助的防护机制是否能够起到保障社会的作用,仍然需要具备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首先,在社会层面当中,防护机制必须具备由上至下的防护网络,并利用网络进行面向全社会的覆盖。防护机制的社会网络实际上充当的是防护体系外在表现的职能,通过网路覆盖,使社会影响中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被防护机制所掌握,并形成应对策略;其次,防护机制为了实现防护策略的有效运转,还必须拥有依托于网络建设的防护策略,这种防护策略的实际应用需要与事实上的社会网络需求、社会因素和社会影响相匹配;其三,社会化的防护机制和防护网络必然要以社会层面的已知、已发生或尚未发生的问题作为防护客体对象,并通过与社会成员这一防护主体的沟通,使防护机制不断完善。
3.3防護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效能
目前的理论研究针对社会发展防护机制的研究较为全面,同时作为社会发展中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机制之一,防护机制的形成和作用效能也较为常见。以社会生产实践经验来看,防护机制的实现方式主要依靠建设专门体系来完成,其中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惩治体系等,都是社会防护体系实现功能的方式[4]。这些不同的子体系在具体运行中,处于社会防护体系网络的不同层面,所采用的手段、解决的问题对象也各不相同。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为例,在面对国内社会发展是,社会保障体系出台了诸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社会补贴等手段,用以解决社会层面上出现的贫困、失业等民生问题,从而维持社会发展的稳定,避免恶性社会群体事件的发生。
4社会整合机制理论分析
4.1整合机制的社会发展理论形成
针对社会发展在社会学研究中所具有的明确方向性和可控制性,国内外社会学研究中开始提出了社会整合机制的作用理念,希望通过对整合机制的分析,得出社会发展的社会体系适应特性。国际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曾经对理论研究领域的斯宾塞研究成果进行拓展,并提出了社会功能AGIL范式,在范式之中,社会因素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具备目的实现、环境适应、整合性和模式维持等功能,这些功能之中,整合性的社会理论为社会发展的规范性和目的性提出了全新的引领理念,使社会理论中的整合机制更加广为人知[5]。
4.2社会发展整合机制的主要要素分析
在社会当中,整合机制之所以能够作用于社会发展规范性和方向性,是由于整合机制本身拥有强烈的具有客观性的目标以及整合技巧。首先,整合目标的确立是以社会发展方向的确立为依托的,一般来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借助各方的力量,通过力量的汇聚来形成发展趋势,推动发展。因此在社会研究中,整合机制就必须依靠社会发展方向,对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力量通过旗帜、宗旨或是纲领进行体现和聚集,并且最终形成能够超脱意识形态狭窄范围的社会动力。换言之,社会整合机制在作用中,应当与社会的驱动机制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整合技巧,是整合目标下所赖以为继的主要策略,策略的应用往往与时代特征相互挂钩,例如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社会资源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实现整合,对于经济射虎来说,则需要借助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等手段,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整合目的,实现社会发展方向的突破。
4.3整合机制的社会发展效能
事实上,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整合,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因此在应用整合机制时,整合的对象资源并非是通过强力手段实现整齐划一,而对于部分盲目的社会发展来说,这种僵化、概念化的整合方式,势必会造成整合机制无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无法做到社会层面的有机统一。对于社会来说,横河机制应当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活力,为创造性提供能量。
5社会控制机制分析
5.1社会控制机制的作用方向
社会的控制机制实际上是社会驱动机制以及社会协调机制的外延,通过控制机制,可以保证协调机制所催动下的社会驱动能够拥有合理的发展轨道。现实的社会发展种充满着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往往容易导致社会发展偏离预计轨道,最终发生不可估量的另一种倾向。因此在社会发展理论当中,社会因素的控制成为了社会稳态的前提,运用控制手段,保证社会发展能够与社会预估相同步,避免造成社会发展的偏离。
5.2社会控制机制的主要要素
理论研究学者E·罗斯在其著作《社会控制》当中,提出了社会发展中所必须的社会秩序维持和社会因素操控概念[6]。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社会控制机制的理论内容也得到了延展。在社会控制机制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层面需要具备控制中枢以及控制策略两方面的主要要素。首先,控制中枢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层面当中的发展因素和动因领域进行控制的主要应用场景,在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部落形式的人类聚居还是国家形式的社会控制,控制中枢一般有人类聚落所形成的政权体系所把控,目的在于实现社会控制的高效和全面;其次,控制策略则是社会生活中控制中枢为了提升社会稳定性所选择的社会性手段。例如社会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社会控制策略。除此之外,社会道德和社会舆论,同样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使社会控制策略具有了“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手段。
5.3社会控制机制的社会应用效能
相较于前几种类型的社会机制,控制机制在社会当中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使得社会控制机制拥有了更高效率的社会控制能力,这种社会控制能力往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影响因素出现在社会发展层面,并引导着社会前行的轨迹。然而在实施层面上,历史经验教训带给理论研究的经验证明表明,社会性的全面控制机制,虽然在效率和覆盖面方面影响力十分巨大,但却受到控制中枢自身的影响,其所表现出的随机性也异常明显。控制中枢作为政权体系的核心,往往拥有者无与伦比的权力和地位,这也使得其所代表的社会性质,需要具备公平性和正义性,甚至是决策的科学性,才能够使控制机制有效运转。但是历史经验证明,这种控制机制的随意性过于明显,尤其在集权环境下,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更加广泛,最终导致控制机制本身并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引导。
结论:综上所述,五种主要机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社会进程和社会前行方向的主要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和理论表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方向,往往离不开社会机制的广泛前面作用。通过对社会影响机制的分析,能够了解大更為宏观的社会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冯留建,王雯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3):181-189.
[2]刘钊,冯军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话语阐释的机制构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41(01):3-7.
[3]刘欣.协调机制?支配结构与收入分配:中国转型社会的阶层结构[J].社会学研究,2018,33(01):89-115+244.
[4]赵鼎新.从美国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到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探究[J].社会学研究,2018,33(01):17-40+242-243.
[5]杨代福,刘新.美国社会治理创新扩散:特征?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J].地方治理研究,2018(01):49-64+80.
[6]王春超,冯大威.中国乡—城移民创业行为的决定机制——基于社会关系网的分析视角[J].经济学(季刊),2018,17(01):35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