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颖 曾茂林
摘 要: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和工业智能化特征,提出了规模化培养“大国工匠”需求;从职业教育供给侧缺乏技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看,需要新增拔尖技术硕士教育。它既不同于专业硕士教育,更是对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的超越。根据技术精英培养需要选拔技术能手,由技术硕士培养单位牵头,联合技术研发中心、骨干企业、专业镇等组成职教集团,实施硕士层次技术拔尖和研发实训。最终形成学校主导理论课,企业负责技术拔尖实训课,技术研发中心专家引领技术创新的三维课程体系。由三维导师小组分段结合,开设出“理-实”一体化双线课程,逐级提升学生拔尖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为我国技术强国梦的早日实现,提供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国工匠;技术硕士;技术教育;供给侧;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曾丽颖(1991-),女,四川宜宾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大唐国际潮州电力公司技術员,研究方向为技术教育;曾茂林(1965-),四川宜宾人,岭南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教改项目“共同体框架下‘研产学用培养师范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与实践研究”(编号:粤教高函[2015]173号),主持人:曾本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5-0064-06
新工业时代的智能化和经济创新驱动特征,决定了中国实现技术强国梦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他们不仅在本国很有影响力,而且在世界上被广泛地学习和传颂,是一群注重细节、锐意创新,追求极致、诚心正意、术有专攻,具有“大国气魄,匠人风骨”的拔尖技术人才[1]。从黄炎培时代的中国职教源于“就业教育”开始,直到其走过的40年改革开放之路看,职业教育主要是从中、高考落榜生中选拔生源,致使其仍然停留在为学生寻求就业出路的境地,难以承担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而理工科大学的本科及其专业硕士教育,又是立足培养工程类综合应用型人才,并不专注于培养一技之长的操作型技术拔尖人才。因此,从教育供给侧看,“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缺失,已成了实现技术强国梦的瓶颈,必须予以突破!
一、适应“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技术硕士模式
(一)新时代需要技术硕士培养“大国工匠”
由中国掀起的新工业革命浪潮①,将加速推进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增加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尤其是中等技能劳动者的需要。这种新形势下,中职教育功能主要转向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和为机器人不能取代的服务业提供劳动力。即使高职高专培养的技术人才,也主要是面向智能机器人不能取代的维修、手工艺、旅游服务、烹饪等行业。职业最原始的解释为“分内应做之事”,从字义上理解就是为谋生而从事的社会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中、高考失利者的谋生教育,其主要是开展常规技能训练。无论职业教育明显次于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还是其技术训练的高度、生源素质的低下,都不足以承担培养技术精英的重任。而技术则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2]。就技术教育而言,则是和学术教育对应的一种教育,并没有低于普通教育的先天不足。相反,由于技术教育在工业化中展示出的高效率生产价值,因此将来进入制造行业生产线的高端技术人才,主要由逐步兴起的“技术型本科大学”②予以培养,而真正占据关键技术岗位的“大国工匠”,则需要由技术硕士培养。因为技术硕士具有本科技术拔尖的生源作基础,又采取的是技术大师个别化师徒式培养方式,从技术拔尖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上都兼具优势。而无论数字化、智能化多么先进,始终还是“无法替代人去思考至今为止没有过的新事物”[3]。技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扎实理论基础,拓宽跨学科知识以形成广阔视野和复合创新技术的经验、思维方式等,都是依靠本科高职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方式难以习得的。深圳、中山产业(专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培养这类技术创新人才,只能由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尤其需要以族群经济③为支撑,建立起集团化的拔尖技术人才梯级培养模式。
(二)技术硕士培养“大国工匠”的学科逻辑
克利夫顿·康拉德(Clifton F.Conrad)等进行的硕士学位项目类型学研究认为,“从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出发,集中反映了不同类型的硕士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特点”[4]。因此,只有增设技术硕士学位,才能更好地反映其不同于专业硕士教育的“技术”特征。因为技术教育有着鲜明的崇尚工匠精神和积累技术经验的特性,需要从技术拔尖来衡量人才培养标准,才能对接相应岗位对高端技术的要求,受到产业和企业界的欢迎。虽然专业硕士教育,注重了应用性知识的综合学习和实践环节教学,对技术习得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像准专业化的教育硕士那样培养技术类研究生,还是难以同师徒式上岗实操技术训练相匹敌。因为从知识分类学角度看,许多技术知识属于默会的程序性知识,具有难以言传的特征。这种缄默性知识的掌握,主要在师傅的“指导与示范下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将师傅的技术专家知识迁移至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并实现内化。”[5]技术硕士与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综合应用类人才不同,其侧重点不是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场问题,而是以炉火纯青的操作技术、复合技术创新方式,展示其连续的精益求精的动作技艺,师徒制、理实一体化实操训练才是其主要培养方式。因此,必须凸显师徒式上岗实操训练,实施校企融合形成职教集团的培养模式,以分段式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训练链条,逐级提升研究生的技术水平,才能收到实效。
二、培养“大国工匠”的技术硕士教育实施模式
(一)技术硕士生入学选拔标准及其选拔方式
在技术硕士招生上,除了需要强调应有的技术基础和从业经验外,更需要从竞赛获胜的省市级技术能手中选拔优质生源。根据招生指标,预测可能报名生源及选拔比例,设定报名的技术条件。如:具备3年以上企业经历和技术员资格;或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在对报名生源进行网上筛选后,于每年7-8月份由省考试中心分专业组织本省生源参加全国性技术能手考选,以凸显“技术为先,文化考选把关”的技术型硕士生选拔特征。技能考试,分为专业理论笔试30%和现场技术操作70%两部分,其总成绩过关既是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文化统考的前提,又是对口专业学校录取的关键依据。技术型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特质的技术人才,所以除了专业理论课配合技术考试外,还需以公共课考试方式,对最新科技成就和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衍生新技术的方法等予以统考,以考察其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力,系统、综合分析其科技创新的思维力等。为了选拔出有创新潜力的技术能手,可由国家考试中心对每一选拔专业的核心要素、专业工种特点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按照国家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结合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标准,凸显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的考核,对考生起到技术发展趋势导向的作用。在专家遴选上,以本省专家为主,省外专家负责,实施全程录像直播;由考试中心和纪委监控,新闻媒体监督。全国考试中心提前一周,从各省区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组成专家组,但组长必须从省外选调。
(二)培养技术硕士的族群经济职教集团模式
因为一般企业中的技师很难达到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而高校内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又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和实验室研究,较少对接产业的拔尖技术研发。因此,培养技术硕士必须由技术研发中心和拥有“大国工匠”的企业承担。由于这些机构担负的责任及其获得的经济效益,都会让其对培养研究生兴趣不大,所以必须由省、市政府以文件形式,规定拥有高端技术和技术研发人员的单位,担负起培养拔尖技术后备人才的责任。同时,以项目资助方式,使其获得相应的待遇和荣誉称号,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型研究生培养无缝对接族群经济前沿技术,开展技术创新训练的问题。因此,这种专业化、集团化的技术硕士链条式培养,应由省政府统一部署,整合行业协会、企业主管部门拥有的高端技术资源,协同省学位办主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行业协会,负责技术型研究生实训的引导工作,切实成为高校与企业之间培养技术型研究生的桥梁,把行业尖端要求纳入培养过程,以技术认证为主要手段,监控技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这种以族群经济为支撑的集团化拔尖技术人才纵深培养模式,贯穿各个阶段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双轨融合机制。其中的“双”,主要代表理论和实操技术教学的两条主线,而实训基地、证书和导师的数量则是多个和多层次的。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着“族群经济(实体实践)”同“研究机构和高校(理论研究)”相互协同的两条线,第三列则是管理机构和技术研发中心,第四列为培养出的各级拔尖技术人才。沿着左边的两列可以看出,围绕技术型硕士点建设,开拓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好“行业族群-专业镇-企业”一条龙实践基地。从而将技术型硕士教学平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阵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双轨结合,培养复合型技术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相应地,在逐级培养拔尖人才的每一阶梯和阶段中,都有双轨对应的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训师傅,对学生开展“理-实”分属的强化训练。同时,以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配合着高级技师、技能竞赛获奖证书等,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双证书资格和水平达标检验,充分体现出技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技术性和复合创造性,是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新突破。它将有助于我国在技术革命浪潮中,培养出大量的技术创新能手,锻造出大批走向世界的“大国工匠”!
图1 族群经济支撑的职教集团技术硕士培养模式
三、培养“大国工匠”的技术硕士课程设置
(一)“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方案
根据“理-实”一体化课程“从整体化的工作世界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由此获得背景意识和‘工作过程知识”[6]的观点,其课程方案设计应由招生高校的二级学院专业导师,联合对口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专家,以反映整体化的拔尖技术形成方式,设计“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共同研制各专业培养计划,设计技术硕士课程体系。一是充分汲取学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二是以省级技能竞赛选手训练标准为依据,使课程内容涵盖大专业的核心技术要素。三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技术拔尖训练的关系。四是突出课程的先进性,主要是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内容纳入课程开发之中,以利于站在技术的前沿开发出代表世界新技术的课程,更好地满足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以“公共课+专业核心课+实训项目课”为主要架构的,“理-实”一体化拔尖技术课程体系。
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上,围绕技术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感知实践、模拟仿真和拔尖技术实训、技术创新项目研发逐层递进规律,将“理-实”一体化技术课程实施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一周的技术精英人才培养入学感知课程。开学初,让毕业年级优秀研究生以榜样示范展示绝技,交流其成长经验,让新生感知成为一名技术精英需要接受哪些训练,明确需要达到的拔尖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二阶段,开始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包括综合精简的《唯物辩证法与技术研发方法论》等公共课程和奠定拔尖技术的《超精密数控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课,主要在校内实施和开展对口的校内实训、虚拟实训。第三阶段,开展跟岗的师徒小班式拔尖技术实训。第三、四学期,以跟师小班化学艺方式,练就本专业炉火纯青的核心拔尖技术。同时,注意将三年一贯的师徒式拔尖技术拓展训练课程,同小班化核心拔尖技术课程实训有机结合,为第五学期寻找复合创新同类技术奠基。第五学期,跟随职教集团或专业镇创新中心的研发人员、校内导师,以项目课程方式习得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生根据2-3门拔尖技术学习的体会和感悟,结合参与导师技术研发项目的课程学习,从导师的子项目或自己的新感悟中,选定技术创新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独立的技术创新系列研究。在总体课时安排上,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拔尖技术实训课、技术项目研发课各占三分之一。公共课由二级学院分大班开设,从《技术专业英语》到《唯物辩证法与技术发明》等课程开设,必须同技术拔尖和创新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专业课由校内导师按研究方向分小班开设;专业核心技术拔尖实训课,由企业导师组开发,分小班在企业中组织实施。拔尖技术拓展实训课和技术创新研发项目课,分别由骨干企业师傅、研发中心导师个人开发,以所带3-6名研究生小组形式组织实施。
(二)拔尖技术实训“核心+拓展”课程体系
针对技术硕士以培养“大国工匠”后备人才为目标,仅仅依靠师徒式训练很难突破师傅的经验限制。因此,核心拔尖技术实训课程需要从“理-实”一体化精神出发,充分发挥校企一体化、集团化人才培养优势,组成“岗课融通”的师资结构,设计出“岗课融通”的课程目标,协同编制“岗课融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岗课融通”的课程体系[7]。根据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目的在于“创造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相统一的情境,将实际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使工作任务项目化”的要求[8],学校在招收具有技术特长的硕士生后,从一年级开始就分配理论导师、企业师傅和研发导师,由企业导师提供节假日技能训练岗位和现场指导,督促技术硕士生进入二年级前必须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工水准,并将这一水准作为开设核心拔尖技术训练项目课程的起点。比如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先要求所有研究生掌握国内外机床的核心技术,而后再以德国机床(或中国最新研发的智能机床)实操技术和制图工艺,作为本专业的核心拔尖技术进行训练,以此形成本专业方向6-15名研究生的核心技术训练课程。为了将前沿理论与拔尖技术实训有机结合,需要以学生熟练技能为基础,由企业师傅以项目探究方式,引领学生逐步攻克拔尖技术难关。首先,校内导师组需要以考试方式,对本研究方向的每位研究生进行诊断性测试,以探明其职业态度、技术创新思路、理论中的缺失。其次,需要实训师傅导师组,现场测试研究生技术操作中的习惯性错误,摸清其拔尖突破的经验局限和细微的失误所在。第三,校企导师协同分析拔尖技术岗位需要的特殊观察力、精细化操作标准等。通过拔尖技术同普通技术岗位需求差异的对比,明确拔尖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现有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将超常规训练中,需要新增的技术要素和提升的层次具体化,以明确拔尖实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最后,由校内导师组编写理论训练规程,提供针对实训需要的综合性理论知识岗位课。企业导师组,编写出实训操作要领手册和实训教材。师傅们以拔尖技术实训项目方式,组织本方向研究生探讨技术精进的障礙,探明训练切入点、训练程序,对接岗位课讲授不断精进的路径,探索打破原有操作习惯的竞技心态和技术突破要领等,开发出系列融汇了研究生拔尖实训感悟,师傅们最新技术创新成果的岗课融通实训教材。
对每个更细方向的拓展性拔尖技术课程的开发,则主要由企业师傅个人独立完成。企业师傅根据三年中所带3-6名研究生的志趣,结合自己能提供的拔尖技术,编制出既能满足学生兴趣,又代表了自身绝技的拔尖技术实训特色项目课程。这类课程的开发,按照前沿、现实可行和人本化原则选择课程内容,可以在三年一贯的跟师学艺中逐步完成,但最好在核心拔尖技术形成后的第四学期完成。具体开始时间由师徒商定,最后以高技能证书获得或对口技能竞赛获奖为结业标准。为了让拔尖技术实训特色项目课程实施落到实处,在特色实训课程开发上,需要将拔尖技术操作要领进行逐项分解,再针对各项构成要素分目进行列表细化,直到编写出细化为每一个操作环节需要的技术要点。对其连贯动作的速度、力度、精准度标准和掌握要领等,都有细节化的放大图示或视频,进行细致地讲解说明。对每一拔尖动作需要操练的时间和设备要求,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课程实施说明。尤其需要对存在的技术难关、争议问题、疑点等,以项目研究形式立项,让师傅带领研究生进行攻关。从熟悉机器结构,到拆装机械、构件和零件,重组机械装置、改进技术等,实施三年一贯的“技术娴熟-提高水平-创新技术”纵向提升训练。这种个性化的拔尖技术实训课程内容取舍和编排,主要根据师傅的个人研究及其所带研究生的技术基础、志趣确定,其内容一般结合导师的技术攻关和学生的求职意向拓展。
(三)校内外导师合作开发技术研发项目课程
借鉴“从校企深度融合着手,建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模式”[9]的成功经验,可以将校内外致力于技术研发项目的硕士导师组织起来,形成专业技术研发项目课程开发小组,围绕培养研究生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开发项目课程。一是开设技术研发项目申报课程。对技术研发项目的申报所需要相关资历、技术基础、申报书撰写,结项研究报告撰写等系列知识进行归纳讲解。这种课程按照项目申报流程编排,由若干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申报环节组成。由于“项目课程是通过做项目来学习知识与技能”[10],因此在讲完一个申报流程后,紧接着需要布置相应的撰写任务,以真实的技术研发项目申报任务驱动,引领研究生对该课程的认真学习。二是开设出技术研发项目的研究实施课程。设计出针对专业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条件、研发方法、思维突破、技术创新技巧等,技术创新知识和经验的课程模块。这种技术研发的实训课程,是以技术项目开发的现有经验为基础,精选出本专业开展相关技术创新项目研究的素材、文献和案例,形成针对本专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切入点、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等课程知识体系。这种技术创新的方法论知识和个别化经验,相对比较零散,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以技术研发的系统性为逻辑线索,按技术发明程序来组成课程知识体系。这就会打破原有学科知识的体系性,促使研究生通过技术研发思路的学习,习得技术创新的知识重组经验及其研发流程。因此,这种课程的实施中“以做带学”,将会让学生学得更深入和全面。一般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由在技术创新上成果卓著、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讲授。再由项目研发导师,指导其运用讲座中习得的技术研发知识和经验,解决其毕业设计中的技术创新问题。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实施技术创新研究。在技术研发项目课程的实施阶段,是以开放形式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自己的技术创新毕业设计。研究生针对真实的技术革新问题,在导师指导下提供自己的研究计划,实施技术创新。其课程实施的基本流程为:①学生从实际能力和面临的真实技术创新问题或导师的子课题中提出选题;②制订解决技术难题的研究计划;③通过搜集师傅们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总结出解决这类技术难题的常用方法;④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提出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设计,以技术创新模拟活动去完成研究任务;⑤在师傅现场指导下,实践验证技术创新设计,形成相应的结果;⑥检查、反思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创新;⑦修改、定稿技术创新设计,提交毕业论文。由答辩专家组对创新设计或论文进行评定,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对技术硕士毕业设计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设计的创新难度、经济效益、研发流程的科学性,尤其以申报技术专利作为优秀技术研发项目的标志。同时,兼顾其完成技术创新任务的主动性、责任心等研究态度。
为了促进研究生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政府和职教集团需要提供相应的条件:一是必须形成“高校-企业-研发中心”三导师财政津贴机制,对企业和研发中心导师给以适当的资助和项目倾斜,同时对其培养的研究生严把技术水平拔尖和技术创新成果关。二是必须有专业化的族群经济职教集团支撑,具备世界领先技术的平台引领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氛围。三是具有技术研发中心的支持和实验室设备。在学生技术创新初期,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研发方法,懂得技术创新的基本路径和学会使用相关的技术设备,校内有省级、国家级实验室推进技术创新。这样的条件才能占领拔尖技术前沿阵地,由导师引领学生开展真实的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具备这样条件的高校和产业集群,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战略经济带,因此应以技术发达省市为主,加快技术硕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尤其需要尽快纳入深圳、苏州等技术创新处于前沿地位,且在现有理工大学对接产业集群,联办的产业学院或技术大学内试办技术硕士教育。让这些具备专业集群经济技术支撑,拥有众多技术发明专利的高校,尽快探索出“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技术硕士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缺乏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在当前,还没有技术硕士的条件下,招收专业硕士的学校可以借鉴本文提出的模式,探索技术硕士培养之路,为创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实践探索。
注释:
①新工业革命,是指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他强调:“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②2015年9月由深圳大学筹建“应用技术学院”。2017年9月迎来了首批226名本科新生,同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同意向教育部申报创建“深圳技术大学”本科层次高校,这将是中国技术大学的开始。
③族群经济:受特定地域技术发展史和文化影响,形成的一类产业聚集,多以一镇一品牌(或数品)形式存在,在东莞、中山、顺德、南海表现突出。在族群经济体内,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研产学相连接,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曾茂林.借鉴新加坡职教特色“后示范”培养大国工匠[J].职教论坛,2017(18):87-90.
[2]技术(技术在世界知识产权中的定义)[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80%E6%9C%AF/13014499,[2018-2-22].
[3]本刊编辑部.理论探讨: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与路径——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论坛观点摘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7-38.
[4]袁本涛,李莞荷,王顶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探究——基于分类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56-61.
[5]庄西真.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时代表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6(9):71-78.
[6]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8(1):52-57.
[7]杨士连,于泽元.岗课融通:现代学徒制的意蕴及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8(1):62-67.
[8]吴海东.职业技术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项目课程的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7):175-177.
[9]程琳,李海燕.高职院校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職教论坛,2018(1):127-130.
[10]周文根.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79-84.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