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立足于中国国情作出的正确理论判断。习近平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出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眾观提出人民主体观、人民利益观、人民评价观;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矛盾 人民 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021-02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探寻推动社会进步根本动力的科学,是探究社会变革理论源泉的科学,是探寻创造历史主体力量的科学,是探访社会文明前进方向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社会历史是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也必然会不断发展。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的几代领导人,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科学地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新要求。这些新论断立足于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外时代现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性质、矛盾、前途等作出了正确的理论判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出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发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这两对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必然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产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由此可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的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满足人类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人们在生产中必然结成一定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而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决定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在物质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人对物质的需求与自然能否满足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要想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首先要理清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描述,在此之前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学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要矛盾论。党的十九大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结合新时代的国内外现状和实践要求,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就是要解决新时代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从“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新时代更加突出的问题是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需要的范围和层次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全面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新时代的呈现作出了最确切的表述。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提出人民主体观、人民利益观、人民评价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精神财富赖以产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当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时,代表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就会摧毁各种腐朽的旧势力,推动社会变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开辟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还阐述了人民群众的权利观。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出发可以得出国家的权利和制度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国家的权利和制度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共同利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利应该归人民所有,国家机器应该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为理论基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并辩证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群众路线”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三个有利于”再到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三个代表”以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渐进性中国化历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民利益的实现,一切工作交由人民来评价,从而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观、人民利益观、人民评价观。习近平的人民主体观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人民的中国梦,一定是靠人民去完成”[4];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靠人民。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行动的出发点和工作的立足点,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的人民评价观认为“我们的工作需要人民最终评判和决定”[6],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权力的主体。
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为理论基础,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回应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要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预测,马克思运用辩证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一方面,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进行资本扩张,在本国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扩大交往、开拓世界市场,落后封闭的国家被迫打开国门,主动或被动地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民族内部交往的历史扩大成全世界民族的交往的历史,最终形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在形成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符合人们的美好意愿的,资产阶级在进行扩张中对落后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殖民侵占,使落后的国家失去了国家主权,屈服于资产阶级国家。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处境越来越艰辛等等,这是形成世界历史的代价。虽然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是以掠夺的形式进行,但这种“罪行”为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生产力动力和交往前提。
当今世界,随着交通运输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的范围空前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洞察国内外形势,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发这一理念。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2018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论坛的主题也定为“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不仅是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核心理念,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所描述的世界历史已经真正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现了普遍化和全球化,人类社会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要求,是通向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世界历史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平等相待、互商户谅的伙伴关系是对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思想的新发展;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对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野蛮行为思想的新发展;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是对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交往方式思想的新发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对马克思“世界哲学”思想的新发展;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然化”思想的新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思想不仅在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史观、世界历史领域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在社会存在决定论、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等许多领域開拓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带领着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
参考资料:
[1][5]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4-02-19.
[6]习近平.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J].西部大发,2013(5).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