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 斯 职晨阳
平均住院日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出院患者住院天数的均值,是一项全面反映医院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各科室之间配合程度和卫生资源利用率等多方面状况的综合性指标。长期以来,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存在,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合理地缩短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医院的床位周转次数,使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更多患者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1年,原卫生部印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将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列为医院绩效评价中的工作效率指标。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2014-2016年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变化趋势,为制订缩短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选择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郑州市、南阳市、新乡市、信阳市、周口市、许昌市、洛阳市各1所。以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为数据来源,整合各医院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中出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主要诊断等信息。
以病案首页为依据,本研究中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参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2版;同一患者患有2种以上疾病时,以主要疾病进行分类统计,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未统计在内。根据病案数据分别统计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6年总体出院患者人数、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次数等;统计内科、外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疼痛科、重症医学科和中医科等临床科室的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次数;统计前12位疾病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采用Excel软件,运用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比较各医院不同年份、不同科室、不同疾病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以此来分析和讨论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变化趋势。
2014-2016年,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和出院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则逐年缩短,床位使用率也有明显下降(表1)。
2014-2016年,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最短的3个临床科室分别为产科、儿科和眼科;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最长的3个临床科室分别为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和肿瘤科。口腔科床位使用率最低,儿科床位使用率最高;中医科床位周转次数最少,重症医学科床位周转次数最多(表2)。
2014-2016年,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出院患者前12位疾病中,未特指的脑梗死、肿瘤化学治疗疗程、后循环缺血、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急性加重和未特指的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0天;经剖宫产术的单胎分娩、手足口病和单胎顺产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8天(表3)。
2014-2016年,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和出院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总体呈下降趋势,床位使用率也有明显下降。1989年,我国推行医院分级管理,原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要求,三级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0天、二级医院≤18天。《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2天。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院质量检测系统中,877所三级公立医院2013-2015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0.15天、10.07天和9.88天[1]。2015年全国医疗服务数据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702所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均值为98.79%[1]。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虽达到国家要求,并逐年缩短,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提出要全面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任务。有效缩短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能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使医院在实现资源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减少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加快床位周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表1 2014-2016年7所医院总体平均住院日相关指标情况
表2 2014-2016年7所医院部分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相关指标情况
表3 2014-2016年7所医院前12位疾病平均住院日
2014-2016年,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最短的3个临床科室分别为产科、儿科和眼科,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最长的3个临床科室分别为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和肿瘤科,与黄美良等[2]研究结果相似。平均住院日与出院患者的病种、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的复杂程度。产科主要面对特定人群,经剖宫产术的单胎分娩和单胎顺产患者占一定比例,患者大多诊断明确,术前住院时间较短;儿科患者主要是急性感染性疾病,手足口病多发,发病急,变化快;眼科专业性较强,手术对患者身体机能影响较小,恢复快;而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和肿瘤科收治的主要是慢性病患者,包括未特指的脑梗死、肿瘤化学治疗疗程、未特指的支气管或肺恶性肿瘤等,具有治疗周期长、病情容易反复、重复住院率高的特点。
在医改环境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加强单位服务能力,将规模扩张转向加强内涵建设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医疗领域的共识。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和科室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量化指标,也是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监测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要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将医疗质量与安全放在工作首位,调配医疗资源、转变医疗模式,选择先进适宜的技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合作,科学合理地缩短平均住院日。
3.3.1 加强门急诊管理,优化诊疗流程。落实首诊负责制,加强坐诊专家师资力量,提高门诊诊断及治疗能力,提高首诊确诊率。改善门急诊诊疗流程和服务模式,完善入院前相关检查,住院后无特殊情况不再重复,缩短入院后检查时间。急诊与病房建立绿色通道,使转运患者流程通畅,避免急诊积压患者而延长平均住院日。此外,增加日间手术量[3]也能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
3.3.2 学科间相互协作,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实施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加强科室间的相互协作,对疑难重症病例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以明确诊断,使患者能够早诊断、早治疗。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新的医疗技术,鼓励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开展微创手术,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3.3.3 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缩短术前住院日。医技科室的质量和效率被认为是影响平均住院日的“瓶颈”[4]。更新检验科生化设备,缩短预约时间及出报告时间,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推进医疗系统内同级别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共享制度,减少非必要的重复检查。开展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严格规定医技科室报告质量及时间标准,满足临床诊疗需求。开展室间质控,健全集体阅片,疑难病例临床、医技科室协作会诊,有效提高医技科室工作效率。手术部、麻醉科全天候开放,合理安排手术接台,保障手术部高效运转。
3.3.4 完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制定合理平均住院日标准。国内外研究表明[5-7],临床路径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对缩短平均住院日也有显著作用。实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可以促进临床规范诊疗,所有患者均按照既定的诊疗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护理等,从而减少患者无效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不同科室、不同病种平均住院日与疾病特点相关,以标杆医院相同科室的数据作参考值,制定各科室适宜的平均住院日标准。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检查、分析、总结,及时改进临床路径,调整标准,以缩短单病种平均住院日。
3.3.5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医院要严格按照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手术部、重症医学科、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病室、血液透析室、产房、口腔科、内镜诊疗部、急诊科等重点科室(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加强重点环节监管。针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做好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并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改善住院环境,增加有关科室实际开放病床数,减少加床,全方面预防医院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医院感染和并发症对平均住院日的不利影响。
3.3.6 开展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达成合作、互补的目标,将普通、轻微患者转至社区或基层医院进行治疗,而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转至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诊疗。上级医院实施对口帮扶,提供技术指导,将经过有效治疗且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入下级医院完成后续康复治疗,充分利用所有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