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字释义演变及其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2018-08-31 09:16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字典辞书义项

徐 银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对于“忒”字的研究近年来没有受到过多关注,据笔者查到的两篇有关论文来看,都只是对“忒”字做了共时研究,一般只涉及“忒”的一两个语义及用法。如在《方言副词“忒”的语义内涵和语境》一文中,作者仅就“忒”字作为“太,过甚”这一语义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语料对其否定性和肯定性语义内涵进行了分析,同时说明了语境因素在确定语义内涵中所起的作用[1];另有,在《德州方言程度范畴及表达方式研究》一文中,作者也只选取了个别辞书中的释义,并结合德州方言分析了其具体的语法功能[2]。然而,共时的研究及词典中的释义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词的语义内涵及其语用功能,只有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才能深入了解词义演变的全貌。据此,本文将从“忒”字的词典释义梳理出其语义演变的路径,并探讨词典释义对真实语义的反映情况,从而总结出词典释义的特点及其对语义源考的考辨。

一、“忒”字的词典释义与语义演变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来看,不同时期的辞书对“忒”字的释义各有偏重,有的释义出现在一种辞书中却可能没有出现在另一种辞书中,或者有的释义只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甚至同一用例在不同时期的辞书中的释义也有差别,这其中可能有误抄或误传等因素,也可能涉及到词典编纂本身的一些特点。因此,为了更加清楚地梳理出“忒”字的语义并且探讨出词典释义的特点,我们需要比较“忒”字在词典中的释义演变和“忒”字本身的语义演变的一致性,从而发现词典释义中的相关问题。

表1总结了“忒”字可查到的辞书释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忒”字语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各义项的使用情况。

表1 各时期辞书中“忒”字释义

《康熙字典》1.更也 《诗·大雅》 《诗·鲁颂》清2.疑也 《诗·曹风》3.差也 《詩·大雅》 《礼·月令》 《史记·宋世家》《说文解字注》1.更也清2.疑也3.差也4.已甚《经籍篡诂》1.差也 《易豫》清2.爽也 《老子》3.疑也 《诗·曹风》4.变也 《诗·大雅》5.恶也 《书·洪范》《中华大字典》1.更也《说文》 《段注》 1915年2.变也3.差也4.疑也5.爽也6.已甚《现代汉语词典》1.差错差忒1978年12月2.拟声麻雀忒儿( tēi r)一声就飞了。3.副词,太这房子忒(t u ī/t ēi)小,挤不下。《汉语大词典》 同《汉语大字典》1986年11月至1993年11月《汉语大字典》1.变更 《尔雅·释言》 《诗·鲁颂》1990年2.差错 《广雅·释诂四》 《六书故·人六》 《易·观》3.疑惑 《玉篇·心部》 《诗·曹风》4.邪恶 《书·洪范》5.太;过于 《说文解字注·心部》《中华字海》 1.差错 《易豫》 1994年2.太,过于 杨万里《题张垣夫腴庄园》《新华字典》 1.差错差忒( tè)1998年2.太 t u ī《王力古汉语字典》 1.差误 《易豫》 《诗·鲁颂》 2000年2.副词,太 杨万里《题张垣夫腴庄园》《故训汇纂》1.更也 《说文》2003年2.差也 《易豫》3.爽也 《老子》4.疑也 《诗·曹风》5.恶也 《书·洪范》《正字通》1.过差也 《书·洪范》 《诗·曹风》明2.通贷 《礼·月令》 《史记·宋世家》3.更也 《说文》

从表1可以总结出,“忒”字从古至今的义项大致有五个:1.更(变更);2.差(差别;差错);3.疑(疑惑);4.恶(邪恶);5.已甚(太;过于)。同时,这五个义项之间既有共时上的语义引申,又有历时上的语义继承。

首先,从词典释义的继承发展来看,自《尔雅》时代开始,“忒”字最初与“爽”字同义。《尔雅·释言》中有:“爽,差也。爽,忒也。”“皆谓用心差错,不专。”[3]104应解释为“差别;差错”;东汉《说文解字》解释为“更”[4]219;据南朝梁《玉篇及残卷》记载,除了“更”义,另有“疑”之义[5];宋代辞书中多为“更”“差(偏差)”义;明代《正字通》中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通“贷”这一义项;到了清代,《说文解字注》中出现了“已甚”义[6],直至今天,“已甚”义已被广泛采用,而其他义项在不同辞书中各有取舍。

其次,从“忒”字本身的语义演变来看,一些辞书(如《字源》)中认为“忒”的本义应为《说文》中解释的“更”,而据上表释义所引文献可知,“差”义在《诗经》 《吕氏春秋》中皆有出现。同时,在《书·洪范》“民用僭忒”中,清之前几乎都解释为“过差”,而《经籍篡诂》及后来的《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都解释为“邪恶”[7-9]。此外,据《尔雅》所释“爽,差也。爽,忒也。”[3]104可知,解释为“差”义应更早出现。由此可以推断,“邪恶”应为“过差”的引申义,而“忒”字的本义应为“差(差别)”。东汉出现“更”义可由“差”义引申所得。同时,据清及其以后辞书中“疑”的所引文献来看,这一义项也可追溯至《诗经》时代,由此,“更”为本义这一说法有待辨析。此外,“已甚”义在清以后的辞书中广泛出现,但是据其所引杨万里(南宋)的诗可推测“已甚”义或许在清代之前便已出现(下文有证)。

二、“忒”字词典释义中的相关问题

根据上文对“忒”字词典释义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义项的历史性问题

除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收录义项较全面以外,《中华字海》 《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大字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字源》 《新华字典》等收录义项都较为零散。可见,历朝历代对于词义的收录并不一定在先前词典释义的基础上呈现递增趋势,有的衍生出了新的义项,旧的义项便有所消减。例如“更”这一含义在《说文》及后世大部分辞书中都有所记载,而当代一些字典词典(如《中华字海》 《现代汉语词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新华字典》) 中却没有收录。说明“更”义在词典释义中有消退的趋势,而作为副词“太”的用法在当代各词典中出现频率较多。赵彦春在《认知语言学:批判与应用》中提到:从历时角度看,词义是语言诸要素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一个义位衍生出许多新的义位,而原来的义位可能遭到废弃而湮灭,词典中的词目或义位所反映的意义往往是相对固定的意义常体[10]369。据此,“太”能够作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说明它已经经过演变成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忒”字用作副词“太”的演变时期,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方言中考察其使用情况。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记载:在大多数方言(如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晋语、湘语、客家话以及吴语的大部分地区)中,“忒”字都用作副词“太”的意思[11]。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很多元人词曲及明清小说中也多使用“太”之义。如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人道你忒悭忒吝忒心术。”《红楼梦》第十一回:“宝兄弟,别忒淘气了。”《海上花列传》第四回:“我看价钱开得忒大仔点。”此外,由“忒”字组成的方言词汇也大多表示“太”的含义,如上海吴语有:“忒夷、忒格、忒开、忒啥”;客家话有“忒过”;晋语有“忒得”等。另有一些“忒儿”(晋语)、“忒愣愣”(冀鲁官话)、“忒儿娄”(北京官话)等均表示象声词。可见,自元代起就有大量“忒”字用作“太、过甚”义,而清以前的辞书大多较少收录这一义项。

由“更”义和“太”义在历代词典中的出现情况可知,义项的建立与词义的历史性有关。有些词义可能只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有些词义从古至今没有变化(例如“差”义)。赵振铎在《字典论》中谈到:“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对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义项要充分考察其在同时代的使用情况,它和以前的义项有没有联系以及有没有出现在后来的文献中,同时还要注意它出现的具体语境,看它是引申义还是假借义、通假义等,从而依循远近关系处理好各义项之间的编排顺序。”[12]152因此,对于较早的辞书所收录的义项应该谨慎对待,不宜轻易删除,因为那个时期的辞书编纂者可能会接触到我们难以接触到的资料[12]98-114。

(二)义例相左的问题

例如所引最多的是《诗·曹风·鸤鸠》中的“其仪不忒”,在《正字通》中是“过差”义,而在《康熙字典》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故训汇纂》 《经籍篡诂》中则均为“疑惑”之义。但是我们进一步联系《诗·曹风·鸤鸠》全文来看,“其仪不忒”应与上文的“其仪一兮”相对应,“不忒”则解释为“没有偏差(始终如一)”更合情理。再者后文有“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可以解释为“(君子)仪容如一不改变,是各国学习的榜样”。若为“疑惑”义,则前后解释均不通顺。

赵振铎在《字典论》中谈到:“举例一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字的意义,二是为了提示语源。甄别文献正讹,确定作品的时代,文献语言特性至关重要。”[12]156-158因此,编者对所选文献的推敲整理需要保证一定的准确性,避免出现义例相左的情况。20世纪50年代,郑奠等先生曾经对中型汉语词典编纂的举例做了一些规定:1.例句的语言环境能鲜明地衬托出被解释词的意义;2.例句本身能表示出被解释词的文体色彩;3.例句补充了被解释词定义里没有含的特征①参见郑奠等《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法》,中国语文,1956年第9期。。虽然这是针对“中型汉语词典”说的,但是也对其他类型的词典编纂也同样有参考价值。所选的释例要能够贴切准确地反映被释词(字)的含义,若义例相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三)本义与引申义的问题

根据上文对“忒”字语义演变的梳理可知,词典释义在对本义的引申程度上有所差别,因此有的看似不同的释义经推敲也能从中找出内在的理据。如《诗·鲁颂·閟宫》中的“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是作为“差误”义的依据,而在《康熙字典》 《经籍篡诂》 《汉语大字典》中均为“变更”义。据原文意思:“献享祭祖庄重而不敢怠慢”,两者之义都有理可言。再有,《书·洪范》“民用僭忒”一例在大多数辞书中都被用作“恶”的释义,而在《正字通》中却是在“过错”的义项之中,在《康熙字典》中,根据已有的三个释义,也没有“恶”的意思。但据上文推测,“恶”可能由“差”义引申而来。因此,为了避免读者在查阅过程中产生释义混乱的疑惑,对于有引申关系的释义应当附以相应的说明,或者适当引用一些有助于释义的旧注。同时,“应当特别强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传统注释中有不少训诂材料,它们是写好释文的重要源泉”[12]149。这样对于明确所依文献的意义很有帮助,同时能体现出释义的理据性。

三、“忒”字语义演变及其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通过推敲“忒”字的语义演变情况及其词典释义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词典编纂的启示。

首先,虽然词典编纂过程中会受到许多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词典类型、对词典使用者的预期、参考语料的选取和利用;释义框架的内部结构还要满足实用性要求而不能过于冗长和繁琐等等[10]371。但是,为了能给读者提供全面的义项信息,在不同时期的词典在释义重点方面不同的前提下应当遵循语义继承上的连贯性,即上文中所提到的:对本义和引申义的处理要轻重有度,注意借鉴传统注释中的资料,从而帮助完善释义的结构,同时也能为后来的编纂提供可靠的信息。

其次,释义要尽量减少时代上的差异性,比如同证异解的情况。由于文本作者与释义者可能存在时代的差异,因而文本中的语境与释义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能有差异[13],进而影响到释义者所立足的语境。这种差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不同时代词典编纂者对文本的理解,从而造成一词多解,如上文提到的“享祀不忒”“民用僭忒”中对“忒”字的不同解读。因此,语言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也是编纂者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最后,释义的准确性。除了释义者与文本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外,释义者在理解文本时必然要使自己的知识背景、认知体验参与其中。从文本语言到释义者的认知结构及知识储备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化,不同时代的不同释义主体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另外,从语言传意的角度来看,词典释义与典籍注释都具有历时性传意的特征,虽然它们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受文本信息内容的特点、文本信息内容所依存的语言方式以及释义者在传意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辞书在释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差异[14]。因此,无论是从时间空间还是从释义主体来看,词典释义的演变与文本中词的本身语义的演变会存在不一致性。要想考察一个词的语义演变,需要尽量全面的资料佐证,从而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四、结语

从对“忒”字的语义演变及其词典释义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词(字)义及其释义的演变并不只是由本义逐渐衍生出新的义位从而呈现出意义递增的趋势,它体现出语言的社会属性(即文化性和历史性)。无论是旧注还是新义,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都会受到具体语境、社会文化、编者的个人认知结构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无论是对词(字)义的考证梳理还是进行释义编纂都应兼顾多方面因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考虑语言本身的社会性,兼顾一定的文化历史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而高效地处理好旧注与新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猜你喜欢
大字典辞书义项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敦煌本《字宝》中的活俚语 (入声)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中国辞书学会第五届领导成员名单
Enhanced Precision
中国辞书学会第四届领导成员名单
《汉语大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