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为初中学习任务量比较重,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但他们的学习时间有限,而且许多学生都习惯了以知识为主的课堂,一昧依赖老师的讲解,不会主动思考,学习难以进步,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独立思考,自己探究问题,课堂学习已经开始从“知识课堂”向“探究课堂”转变中。而要真正帮助到学生,就要把这种转变落实到课堂,认真执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用探究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思维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王华琛(1974—),女,福建省古田县平湖乔西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
以往的课堂一般都是知识为主体,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在课堂上占了主导地位,老师主动传授知识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很少经独立思考而自己解决问题;现在的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要有探究性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多进行思考,自己多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要想学生能在这种模式下取得良好成绩,就要求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只要老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将探究课堂落到实处,就能将探究课堂的作用发挥出来。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初中,每天大量的课程与作业会让学生觉得疲惫,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容易被其他一些小的琐碎的事物吸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错过老师讲述的一些知识点,学习效率也变低。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老师的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而创设情境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将合适的的情景融入课堂,丰富了老师的课堂内容,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感兴趣,积极融入这些情境之中,主动去探究在情境中出现过的这些问题。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章时,老师可以设计情境体验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身边有哪些轴对称的物体,学生会发现喝水的杯子、树上的树叶、老师写的一些字等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轴对称的图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平时生活中自主思考他所看到的物体是不是轴对称物体,为什么它是一个轴对称物体。老师也可以在一些对折的白纸上画出一些对称图形的一半,然后让学生去猜或者让他们自己剪下图案,看能得到什么圖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奥秘,轻松理解那些文字上难以记住的概念,提高课堂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长此以往,在有趣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会慢慢觉得数学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激发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
二、设置层次问题,循序渐进地探究
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学生还没完全接受“探究课堂”的时候,老师不应操之过急,要结合学生们各自的能力和接受速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让学生能轻松顺利地融入“探究课堂”。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层次性的问题,由简入繁,由易变难,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不是固定的,老师要留心每个学生上课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有大量的应用题出现,而且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比一元一次方程组复杂,多出了一个未知数,还要多一个等式,因此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对于刚刚接触这个知识点的学生来说,理清题目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题目,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独立地、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如有一个商场打折,A商品打七折,B商品打六折,两个商品的原价之和是1000元,打折后实际支付680元,问A、B商品的原价?题目数据比较多,难以分析,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提问,先问题目要求什么?将要求的A、B原价分别设为x、y;再问学生能否找出题目中的两个等式:x+y=1000,(1-0.7)x+(1-0.6)y=1000-680;然后再让学生想办法去解方程组,就能得出答案了。
三、转变教学理念,师生共同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占主导地位,推动着课堂的进展,学生就听老师如何将问题解答出来或是将一个概念推导出来的。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缺少思考,思维固化,缺少新颖的想法,总是依赖教师,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的理念,开设探究课堂,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们共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认识无理数”时,在课堂上举出一些数字,1,■,π,0.101001000100001……,■,sin60°,0.111,0.1……等数字,让学生们找出其中的无理数。学生们虽然没有学习过无理数,但根据学过的有理数知识,可以将1,■,0.111,0.1……等数字剔除出来,剩下的就是无理数了。这时老师就可以把这些无理数拿出来,让学生自己看这些无理数,探究它们的特点。看0.101001000100001……,就能知道无理数是数字是有规律,但是这个规律是不循环的数;看■就知道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看π、sin60°,就知道无理数是这些特殊的数。这些老师不用直接去告诉学生,让学生们自己探究就能得到,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四、利用变式训练,培养探究思维
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要使“探究课堂”有高效率,就要学生有探究的习惯和思维,而变式训练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思维,举一反三,在做题过程中尝试用不同的办法解题,或者是面对不同的题目,学生能快速看出他们的本质,能够真正掌握知识点。
例如,对角线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答案应该是相等且互相垂直平行。如果将题目的条件进行改变,这个题目就可以生成很多新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各种四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变式1,对角线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答案是垂直且相等;变式2,对角线什么样的矩形是正方形?答案是平分且相等;变式3,对角线什么样的菱形是正方形?答案是垂直且平分。通过一个小小条件的改变,就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正方形。通过巧妙的变式,让知识互相融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点不同方面的探究。
五、给予交流空间,让探究更自由
在课堂上,学生们缺乏交流空间也是他们没有探究思维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去交流、探究。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能想到的东西肯定不同,经过交流和探究,学生慢慢就能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高探究思维。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很多,而且不好记忆,很容易混淆。在应用题中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学生难以选择用哪一个定理去证明。在课堂上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要急于主动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探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图,AB⊥AE,AB=AC,AD⊥AE,AD=AE,求证BE=CD。
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个题目最重要的是要证明⊿ABE全等于⊿ACD,现在已知两条边相等,关键就是还要找到一个条件。而定理那么多,应该选择哪一个,以及第三个条件怎么求都是要解决的。这时老师可以给学生们交流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究,老师只需提醒学生还有条件未用,引导学生们进行筛选。由垂直可知∠BAC=∠DAE,同时加上∠CAE也相等,所以∠BAE=∠CAD,再加上AB=AC,AD=AE(SAS)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于是BE=CD。
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探究课堂”,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努力。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堂,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积极思考、探究,发散思维,将探究课堂落到实处。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只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相信学生不久后在数学学习中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军.《在探究中生成精——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J].中学时代,2014年21期.
[2]江勤娟.初中数学从“知识课堂”到“探究课堂”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