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峰 章涛 徐斌彬 许佳琦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最近西方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所研究的主要重点关于人的积极因素,主要核心论点是在心理学范畴下,以人自身潜在的、实际的、固有的内在建设性力量为起始点,倡导人们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遇到的心理现象,以其达到激发人本身具备的内在积极性和优良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潜力。本文主要论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产生背景、研究领域以及在这种视角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几点指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状况堪忧,心理问题的发生逐年升高。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发展速度不协调,身体变化迅速,但是在人格形成、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积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发展明显不成熟,这些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青春期闭锁性。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出现学习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失控等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这种教育反而适得其反,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的心态去解读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教学理念。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的标志。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积极心理学最初主要是Terman对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Rogers对生活意义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心理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使很多心理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积极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侧重“建构”的主观能动性,是主题对客观的事物以主观为出发点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其主流方向理论认为,所有的建构都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或他人之间的互动实现的,所有积极品质的形成都与环境有关。
(二)现实背景
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承担着三大重任:第一,精神病、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第二,帮助社会上的人更加幸福的生活;第三,发现社会中有非凡才能的人并加以培养。这三大重任得到了心理学者的认同。只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的更加侧重治愈战争带来的创伤,并寻找治疗和缓解战争带来的心理问题方面的研究。这种心理学更加倾向于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处理心理问题,就像医生在治疗病人的疾病一样。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传统主流心理学。但是不可否认消极心理学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心理学的另外两大重任就得到的抑制,发展缓慢。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更加关注的日常的激励和友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让人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的内在潜能、所具备的能力、和获取成功的动机等,对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对人的价值加以肯定。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
Seligman在1998年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主观层次上积极体验的研究;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的研究;群体层次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一)主观层面上,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探讨
传统的心理学更加侧重焦虑和抑郁等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负面情绪。而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对于过去、现在、将来发生的事情的积极主观体验。其积极情绪集中在快乐、爱和幸福感的主观感受等情绪体验以及這些积极情绪与自身的身体健康的联系。Fredrick认为高兴、满足、爱、兴趣、自豪等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拓展延伸人的知-行能力,并构建和加强人的智力、体力和社会协调性等个人资源,并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二)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下积极人格的研究
人格中积极的品质由很多,如尊严、友好、智慧等,Peterson认为在乐观主义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格特征划分为现实性乐观人格和非现实性乐观人格两种。非现实性乐观人格在一定程度下对人的健康和生活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也会使个体产生乐观偏差。Hill son 和Marie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由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
(三)集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下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个体的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良好健康的环境,处于良好的交际、生活、学习等环境下的孩子更能养成优良的积极品质,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几率也会降低很多。在培养中学生的积极品质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要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环境。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摒弃消极模式,发掘学生的积极潜能
以预防为主,培养其积极的人格,传统心理学在对待心理问题时侧重于心理问题者的不健康和疾病两个方面,二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积极心理学主要偏向于以积极的取向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加以重视,并对人的价值予以肯定。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和肯定学生,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能处理遇到的问题。在对待中学生心理问题时,以预防为主。积极培养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协作
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和获得的经验体现在在环境中,人、家庭、文化规范和社会关系等受到环境的很大影响。中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着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的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交际活动受到三处环境的影响巨大,所以三者有机结合创造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平台。
参考文献:
[1]吴锡慧.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11.
[2]穆俊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才智,2015(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