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娟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活动。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在基础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一种主动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也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加符合教育的本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当然这也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谈点体会。
一、改变备课方式,提高备课实效
平时我们的教案重点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怎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谈之甚少,这与课改实质相背离。学案是备学生,即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案。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好的落实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备课方式,改变教师的工作重点,从备教案转变到备学案中来,从如何传授知识到如何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中来,完成由让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基础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来编写学案;(2)要适应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知识结构的梯度和递进程度的安排,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能得到满足;(3)在学案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既“授之以渔”;(4)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打好探究的基础
(一)阅读中提练发现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课本。在课堂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看书时有浮躁心理,往往匆匆浏览一遍了事,找不到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有的教师每次上新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两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答案,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老师给学生讲解,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明白,不讲解题依据和思路,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极作用。现在的中考,选择题的解法训练有许多,有的是通过计算得出结果,有的用到排除法,有的是用图象法,有的是根据概念选取正确答案。在解题时,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从而找到得出某个选项的错误原因所在,提高解题正确率,巩固所学知识。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行为動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可直接转化为重要的行为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可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越浓厚,学习就越努力刻苦,越敢于探究,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如在初中数学立体图形展开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潜能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道趣味数学问题:如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4cm,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的表面爬行到点C的最短路程大约是多少?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这时教师可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探究,蚂蚁爬行的路线是A,B两点之间的连线吗?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很快得出不成立的结论,因为蚂蚁不能在圆柱体内抓行,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呢?在大多数同学感到求解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立体图形上的问题转化到平面图形上来研究,教师一语道破天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处在一种宽松、和谐和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悬念,猜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置悬念,可调协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猜想、趣味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营造一种热烈和谐的学习后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巧妙构思中与教师密切配合,主动探究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知识点时,让每一名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第三个角的度数由老师猜,结果学生惊讶发现,他们所画三角形的第三角的度数都被老师一一猜中,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说“老师你真神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都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就是老师教授新知的最佳时刻,使学生在兴奋、热烈的状态下投入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
(三)创设质疑问题,启发学生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开启创新思维发现真理,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质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有意义的学习,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还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渺.探究性学习课中教师的“预设性提问”与“生成性提问”.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2015.
[2]车颢.浅议中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探究.基础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