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剧《蓝·印》中看蒙古舞的创新

2018-08-30 10:49王天燕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代舞民族文化创新

王天燕

摘要:蒙古舞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之一,是蒙古民族历史智慧、审美趣味的结晶。原创现代蒙古舞剧《蓝·印》将蒙古舞、现代舞、萨满舞巧妙融合,既保留了蒙古舞当中极具原始信仰的舞蹈内容,又结合新时代新形式进行有效创新。编导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舞剧中,“蓝斑人”舞者用最真实的表演,为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蒙古舞 现代舞 创新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76-02

一、舞剧《蓝·印》的创作背景及剧情概要

(一)创作背景

舞剧《蓝·印》名称取意于“蓝斑人”。“蒙古斑”作为蒙古人独有的标记,是用于氏族血统的标志,意喻为坚韧、淳朴、至真、与生俱来。“蓝”指的是晴天时天空的颜色,它承载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之力量,遵从自然生灵,吐纳苍生之气;“印”指的是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它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点燃生命之火,铭刻民族之魂。

舞剧《蓝·印》最初只有9个舞者,“9”是蒙古族神话中光明和未来的象征,也与其萨满祈祷的九重天对应。舞剧策划阿丽玛说:“在内蒙古演出时增加到11人。这些数字在平常没有多大意义,但在这里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在欧洲,“11”是“魔鬼的数字”。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认为“11”刚好比象征完美的“10”多出一点,因此常和危险、冲突和反叛联系在一起。但非洲的萨满教巫师们却认为“11”是一个吉祥的数字,是多产和富饶的象征。而在舞剧《蓝·印》中,“11”意味着团结、前进与归属。

(二)剧情概要

舞剧《蓝·印》以一位生活在都市的蒙古青年的生存状态为主线,一共分为序、惘、唉、孕、归五幕。舞剧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离开了草原却又伫立在都市文明的边缘,找寻不到心灵的归宿,灵魂与躯体的对话令他陷入痛苦的低谷。在似梦非梦中,古老的萨满召唤着他即将破碎的灵魂,带领他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在这个异于他生活的世界里一切都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让他在撼摄心脾的自然风景中重拾狼一般的坚毅,在森林的迷雾中感受人间的温情,在草原的清香中感知自然的力量与宽广,在绵长的歌声中重回大地之母的怀抱。舞剧通过运用灵动的舞蹈动作、经典的音乐背景、新颖的舞美设计,向观众展示了“蓝斑人”不忘初心,凝聚前行的热情与信仰。直至演出结束后,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去,还在合着音乐的节奏激动地鼓掌,许多观众从剧场出来后,都仍旧沉浸在蒙古气氛浓郁的音乐中。

二、舞剧《蓝·印》的创新探索与思考

(一)从创作意识上分析

舞剧改变了传统叙事型剧目的编排手法,用现代人的审美思维去思考,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为原则。通过将蒙古舞、现代舞、萨满文化巧妙融合的编排方式,挖掘出人们内心最真诚的感情,通过剧情的故事发展和舞者的肢体动作表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它产生的感染力使喜悦的心情得以抒发,伤感的情绪得到了抚慰。舞者的表现有很强的艺术张力,从而打造出最具时代之感的原创现代蒙古舞剧。

舞剧《蓝·印》作为“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特邀展演剧目之一,具有非同一般的经济意义与民族价值。同时其展现出的“现代蒙古舞剧”的概念,对蒙古族民族舞剧未来的创作和发展将会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从舞蹈语汇的运用上剖析

1.蒙古舞、现代舞与萨满舞的融合

舞剧《蓝·印》将蒙古舞、现代舞与萨满舞巧妙地融合,根据乐器、舞蹈、乐与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演绎舞剧故事,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三个风格相对独立的舞种没有让人感到毫不相干,而是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丰富的舞蹈语汇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思索空间。

蒙古舞潇洒灵活、热情奔放,富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舞者“用双肩强弱鲜明的震颤、在平面上绕圆来表现骏马的奔驰;双肩细碎的抖动来表现平稳、均匀的走马;双手伸展后,用双肩大幅度的绕八字生动模拟出雄鹰展翅翱翔的形象。”[1]脚步的动作相对较少,上身与手臂的动作则比较丰富,主要以重复性动作来展现。

现代舞动作大气,旋律即兴,灵活多变,现代舞的收缩放松技巧,与地面的接触,时而腾踏跳跃,时而跪地旋转等技法极大地丰富了《蓝·印》的表现力。舞蹈编导将现代舞的呼吸、力度和动作与蒙古舞基本动律相结合,使得舞蹈节奏更为紧凑和流畅,大量的旋转和重心的倾倒也张弛有度[2]。其中印象最深刻是一位舞者用脚背从一度空间旋转至二度空间后,通过衔接动作直接在第三空间中跳跃起舞。这些高难度技巧让观众赞叹不已。

舞者们在“踏地为节、圈地起舞”的萨满仪式中,神秘悠远;在篝火旁分享食物、赛歌斗舞时,节奏动感。舞剧《蓝·印》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确立,从服装、化妆、道具的设计到舞蹈动作语汇的创作,无不体现着萨满文化对舞剧创作的渗透。

舞剧《蓝·印》将蒙古舞、现代舞与萨满舞有机融合在一起,既避免了蒙古舞单一的舞蹈形式,又丰富了蒙古舞的内涵,深化了蒙古舞的质朴与豪迈,有助于理解蒙古舞深层的美学精神和民族性格,也有助于提高艺术认识、艺术创造的能力,更大程度的满足日新月异的精神生活需求,从而自觉地传承着优秀的原生态舞蹈文化并在创新中发扬光大。

2.舞台调度的巧妙運用

尼·彼得罗夫曾在书中写道:舞台调度是可以看见的形象的内在生活的图线,是人物精神生活在每一瞬间通过确切的造型形式的表现[3]。舞剧《蓝·印》多以群舞方式展现,从舞台左侧变化到右侧时,舞者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从音乐的刹那间停止到马头琴音慢慢想起,舞者们从静止的造型开始“层层叠叠”向不同方向进行变化、调度;从“圈地起舞”到舞者们各自展现高难度技巧,整个舞剧的空间运动都在不停的进行大幅度地流动,整体画面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无不展现出蒙古族“蓝斑人”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

3.舞台音乐的节奏变化

舞剧《蓝·印》在音乐的变换上,突破了蒙古族传统音乐只选择马头琴、蒙古四胡演奏而曲调单一的瓶颈,采用了现代音乐包括电子音乐等,将现代舞的音乐曲调、演奏模式融入到蒙古舞中,丰富蒙古舞的音乐形式。这种新变化不论对于保护、传承蒙古舞的民族风格,还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更加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喜爱。

(三)从舞剧的立意上解析

舞剧《蓝·印》以一个当事者的视角,展现了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用真实、质朴的舞台美术、灯光、音乐设计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返璞归真。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来自多方的意识流的冲击。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很容易产生归属感困境,例如那些离开故乡正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年轻人,由于缺少了那种归属感、安全感,生活充满着慌乱、不安、孤单和寂寞。

舞者“蓝斑人”全部来自草原,这些新时代草原儿女,不仅有着草原赋予的宽阔胸襟和坚实肩膀,还有着对草原的热忱与对艺术的真实诠释。也许他们只是想安抚自己不安的内心,也许只是想用舞蹈表达对故乡的难舍与思念,也许只是想引起观众的关注。当观众聚精会神的跟随萨满的鼓声进入到远古的述说时,观众的内心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找寻文化和心灵的心理历程已经开始。

编导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舞蹈中,未曾刻意讴歌或是渲染,给观众留下了捉摸不定的思考。这不是“空山不见人”的虚飘悠远,而是舞剧《蓝·印》的编导们凝聚的心血和智慧,是草原儿女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展现在血液中的民族精神。

三、结语

原创现代蒙古舞剧《蓝·印》的成功演出,充分显示出草原儿女的聪明才智和草原文化之深邃。蒙古族厚重的文化积淀,是舞剧编导创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舞的继承与发展,在艺术实践中应得到相对的升华。所谓升华,正如那广袤无垠的绿色大草原,需要包融和汲取这个时代多元的文化元素一样,把传统的蒙古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段相结合,实现和谐统一。在继承传统风格基础上的创新,才是蒙古舞的生命所在。

为了展现蒙古族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艺术独有的价值和魅力,这就要求蒙古族舞蹈家和热爱草原的各族编导们深入蒙古草原,在切身体验蒙古民族生活的基础上,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和艺术的灵感,发掘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深层文化,通过自己全身心投入后的感受与创造,使它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升华为新的文化成果,不断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邢勇.探寻的足迹[M].开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2]罗晶.现代舞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3]张灿灿.浅析舞台调度在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功能体现[J].黄河之声,2017,(22):129.

猜你喜欢
现代舞民族文化创新
历史尘埃:回溯中国现代舞的早期发展
现代舞创编性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展望西方现代舞在中国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