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机制的建构

2018-08-30 10:42张美娟
世纪桥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高校

张美娟

【摘 要】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目标、消除教育弊端的重要举措,从现行高校教育体系运行来看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目前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机制过程中,需要把握时代主题,强化使命意识;尊重主体地位,增进双向互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平台建设;弄清主次矛盾,抓住关键环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蕴涵,努力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5-004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清晰界定和赋予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可以说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及精英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强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和卓越人才,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作用。在新时代,高校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建立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的机制成为高校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系统的探析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从新时代高校教育体系运行出发,找寻依托于理论发展和实践积累的解决路径,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

一、 把握时代主题,强化使命意识,提升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新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异常明显,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事业发展的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目标、消除教育弊端的重要举措。高校不断引领大学生在美好的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和信仰认同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广度。高校作为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和教授者,始终坚持思想上保持和党的主流意识形态高度一致,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更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坚定的接班人。在某一段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经出现一定的偏差,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同程度上的认知混乱,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了重大破坏。

鉴于此,新时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把握时代主题,立足社会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正视社会转型中文化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在有选择的吸收中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文化,必须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融合中增强自身说服力,尤其是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其次,在网络化时代趋势中革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机制,改变传统模式下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在学生日趋多样的网络需求、学习需求中完善体制机制。另外,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其教育引导机制适应性、包容性、长期性的学术理论研究,在理论层面解决相关可能出现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努力建构一整套成熟完善的建制化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

二、尊重主体地位,增进双向互动,实现教育引导过程中师生情景的新建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为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对于高校自身建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自觉形成,“第一,自觉的学术精神;第二,永恒的道德精神;第三,敏锐的时代精神”[2]给在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统一于高校整体教学的结构化平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双重影响为坚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鲜明的格调取向。教师成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个转化”的关键环节,即要“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3]目前,由于相关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将公共政治课提升至专业课同等的重要地位,并且关于公共政治课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使得一线教师缺乏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重要的是激励机制的缺失,众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敷衍了事的情况,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奖励丰厚的专业课程教学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全程参与者,这本身就对教师的业务能力、道德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更是如此。首先,充分尊重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者、监督者、执行者的角色,重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判断和理性选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政治理想、价值准求和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的基本目标。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扶持机制,保证教师的投入得到切实的回报,激发工作激情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其次,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针对性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学生角度出发,寻求学生意见建议,让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全过程,“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4],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把教育内容、行为准则切实转化为学生对象的社会行动。重要的是重构新型的师生二维关系,打破先前单渠道交流方式,增进双向互动,打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和谐环境,实现教育引导过程中师生情景的新建構。

三、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平台建设,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新空间

高校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弘扬时代主旋律、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全面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从新时代高校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出发,不断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新空间,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深度教育与正确引导。当下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网络,“很多网站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在网络上肆意推行其‘文化殖民主义,广泛宣扬和兜售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和政治模式,对落后的国家实行‘文化侵略”[5],在这种网络冲击下很容易腐蚀大学生思想。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传播还在试验发展阶段,没有占领主阵地,存在一定的思想盲区,在形式内容上缺乏创新,难以通过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不利于大学阶段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加强平台建设,拓展新渠道、新空间。首先,校园文化要充分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需要,从硬件设施、软件文化氛围两方面加快文化环境的优化与发展,改变重“工具”、轻“人文”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培养公众参与、均衡发展的高校文化。其次,课堂教学平台的迫切任务在于努力适应网络化发展趋势,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学校方式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上同策同力,尤其是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科学规划、集体备课的充分准备,细化讲解理论知识,全方位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教学工作抓到实处。再次,有效利用和合理限制网络,审视清楚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形象化的媒体展示、信息推送等手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积极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与微时代各新媒体形态的互动机制”[6];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对高校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利冲击,需要在源头和传播渠道加以合理限制,尽量减少文化环境污染问题。

四、弄清主次矛盾,抓住关键环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蕴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體系的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发展。高校作为主流文化的传播阵地,始终要坚持和弘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目前的大学生价值追求状况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价值理想呈现功利化倾向、价值诉求呈现多元化倾向、本土精神影响日益式微”[7],这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使得价值观培养工作异常复杂。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给高校的价值观认同教育、意识形态的合理灌输带来了显著挑战,致使部分学生群体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背离了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知行脱节普遍等方面”[8],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在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分歧差异在所难免,重点在于分清楚主流与支流、主要与次要的关系,只有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性、针对性,在实践过程中吻合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探索宣传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抢占学生群体思想高地,才能更好引导普通学生真正认同、真正参与,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目标。

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处理教育过程、教学评估、教学实践等诸多过程中的主要关系,弄清楚主次矛盾,抓住关键环节。进一步坚持思想文化上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在多元文明的交流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与外延的发展;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通过共性表达出来,发掘共性、推动个性;进一步推进理论化教学的“去空洞化”,用详实案例解析理论,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其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字理论内化为学生学习生活之中,认真践行的道德准则;进一步提升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对自主性,在社会参与、政府主导下积极协调,将社会性内容涵化成高校教育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

新时代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不仅坚定了广大师生的信心,更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工作遵循。因此,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更要对解决好这些问题有信心,坚持“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价值逻辑在新时期的展现,它是引领国家形成主流价值观、凝聚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价值导向,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机制,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1).

[2]李方方.文化强国背景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研究[EB /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

53.1133.D.20140218.1128.068.html,2014-02-18.

[3]王刚,王跃.运用网络化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实现“两个转化”[J].课程教学,2015,(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意见[R].2013-12-25.

[5]杨端茹.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 临的困境及出路[J].探索,2010,(6).

[6]胡飒.微时代视阈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传播[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7]李志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 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张艳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湖 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高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