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
在创业过程中,很多公司容易滑入优秀的“陷阱”里,去实现那些清晰目标,获得成就的快感,然而在这些成功中投入努力、获得认可,你可能离一家卓越的公司越来越远。
在一次阿里巴巴合伙人会议上,一个重要的议题是最近集团在KPI设置和绩效考核方面碰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激烈的讨论中,不断有人提到大部分企业会怎么做,阿里过去是怎么做的,现在的挑战在哪等。
我突然有个很深的感悟:优秀是卓越的大敌。优秀很不容易,要超越大多数人和企业,这需要更聪明、更努力。但相对于卓越,优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卓越是实现近乎不可能的事情。卓越都是事后认定的,是因为他们的所思所为是如此超前和与众不同,以至于在很长时间内都得不到任何认同。只是因为最后强大的结果让大家不得不接受,才有了所谓“卓越”的最后认同。
阿里、腾讯、谷歌、脸书等在早期都碰到过巨大的融资压力和生存危机。马云在很多年间被认为很“疯狂”,而马斯克让人敬重的原因是因为他总在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和优秀是在认同的正反馈中成长截然相反,卓越是一直在负反馈的狂风暴雨中挣扎。类似的,优秀依赖的是正向思维,而驱动卓越的是逆向思维,是相反的套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优秀的确是卓越最大的敌人。
当我们在会议中越来越多地提到,大多数企业都是这样做时,我们其实已经滑向优秀,甚至是平庸。
有勇气挑战常规是追求卓越的基本。细想起来,在阿里“土话”中,体现卓越精神的话还真不少。比较常见的是“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求”“不难要你干嘛?”。当然,重要的是多少人当口号,多少人相信并实行。
和马云工作久了的人都很清楚,他提出的目标从来都是超出想象,而且基本不松口。后来我们创造了一个句式,“既要,又要,还要”,专门用来描述马云对于多元目标的极致追求。常规思考当然要做取舍,但是提出超常目标,激发出真正的创造力,才能创造不一般的结果。
挑战成功,大家就有信心去面对更大的挑战,几次下来,环顾四周,会发现已经走得很远,卓越的基因也就埋下了。举个例子。2011年11月,按惯例我们开完了下一年的战略和运营会,惟一没有确定的是具体目标,也就是最核心的KPI。马云考虑了三个月。
春节回来,马云提出了一个完全出乎大家意料的KPI:双百万(一百万淘宝卖家年收入过百万)。对于已经习惯了过去几年每年都是GMV(销售总额)翻倍的KPI的管理层,这个天马行空的指标让大家完全摸不着头脑。
从2003年创立到2011年,淘宝8年高速增长,积累下来年收入过百万的卖家刚达到十几万家。两年内要到达一百万,的确很难想象。但是基于对马云的信任,大家还是非常认真地去思考。
慢慢地,大家开始理解马云的思路,就是为了打断大家对GMV的简单追求,让大家认真思考生态圈的繁荣到底需要什么。按常规打法,这个目标无论如何都完不成,这又逼着大家脑洞大开地思考并尝试各种创新。这一年,淘宝创新非常密集。不少是错的,有些太早了,但有些种子后来逐渐开花结果。
团队为什么愿意尽心尽力去执行这样的目标?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KPI的制定本身就是一个上下谈判的过程,其中还有不少潜规则。怎么能做到上下同心?
上下同心是因为信任,信任是因为志同道合,相信共同的使命愿景,所以才能做到KPI不是談判的结果,而是共识的建设过程。但同时,“为过程鼓掌,但只为结果买单”的制度又形成了使命必达的超强执行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KPI的设定和执行成为愿景聚焦,战略落地的共创过程。
马云提出“双百万”,背后的思考就是希望大家回到初心,回到阿里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卖家在淘宝平台上可以快速成长,同时让整个生态更加繁荣。
团队对于阿里的使命愿景是完全认同的,所以大家关注的重点不是KPI完不成的话我的收入受影响怎么办,而是怎样绞尽脑汁去实现这个目标。
大家可以认真想一下,你们在追求优秀还是卓越?是更关心成功还是过程本身的意义?这是企业立意的根本差别,相应的心态、思路、打法也很不一样。如果优秀就是目标,这并没有什么错。但对于追求卓越的公司来说,需要非常警惕仅仅停留在优秀的诱惑,这看起来足够好,但的确是卓越的大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福追求卓越的孤独勇者,你们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