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云
【摘 要】为完善更具效率和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状态特征,而后又分别对德国、美国和日本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经过对价值取向、实施方法等内容的分析,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7-0050-02
学校的本质作用是培养人才,而国家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校内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式存在特殊性。因此国家开展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利用正面的思政教育引导中职学生的思想走上正轨。为了细致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将以中国为论述核心,对德国、美国、日本三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状态的特性解剖
(一)文化功底差,奋斗精神少
相较于同龄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的文化功底要稍逊一些,原因为这些学生在参与学习时,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有误不但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下降。故中等职业学校内多数的学生都不会表现出强烈的奋斗精神。
(二)自控力不强,极易情绪化
思想政治教育除要求学生要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外,也要求学生的品格和性格都能按正轨发展。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内多数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待人处事存在过于情绪化的现象。且他们对于“长篇大论”的思政教育都抱有厌烦态度,无法正常参与思政学习。
(三)自卑心理多,制定目标少
中等职业学校因学校特质和自身成绩因素,多会存在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非但无法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其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也不会具有长期价值。因此当校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这些学生往往无法接收到全部的教育信息。
(四)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性不足
现在中职学生都是免试入学,学生没有学习的习惯,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教师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相对比较吃力,学习新知识的速度相对于其他普通中学学生来说可能较慢,理解力也相对欠缺,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一般都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学科,对于理论性较强、短时间又看不到学习成果的政治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五)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创造性不够
政治课教学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居多,有时能上一些讲座课,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慕课教育等,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政治作为社会科学类学科之一,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把相应的知识点背诵下来即可,不需要理解和体会的过程。因此,老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也着重让学生背诵政治知识点,忽视对于相关概念的讲解,绝大多数学生虽然记住了政治的知识点,但是对于有些概念的意思和内涵不明白,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政治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治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六)教师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
中职在教学过程中,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学校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政治学科,教师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就业过程中也不需要经过政治素质相关的考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大多数教师对于政治教学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应付了事,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也是影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德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与启示分析
(一)德国思政教育实施方法
1.以心理咨询为调节思路
德国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都是以“旁敲侧击”的形式为主,使用心理咨询法作为主要的教育工具。中等职業学校内开设心理咨询部,所有心理教师都为专业内硕士以上学历。心理咨询的范围包含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就业多方面的指导,旨在将人格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潜能,可妥善应对矛盾的人。
2.以大众传媒为教育方式
德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会完全依赖学校,相反,其更加注重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德国会利用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传播政治思想、辅助其学习政治知识。只要大众传媒的覆盖率可以保障,德国就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内完善对学生正确政治观念的培育。
3.以社会实践外部衬托
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格外注重从实践中传递思想政治知识,校方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定期在社会上组织服务型工作。且德国非常支持中职学生自主开展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如环保维护、残疾人服务等都是德国学生密切参与的社会实践类别。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德育主导层面
相较于德国“旁敲侧击”形态的思政教育,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教育明显更注重正面教育。国内思政教育体系由中央经办,校内思想政治教育部负责管理,教育专业性极强。且国内多数的思政教育工作都以课堂教育为主,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学所得。并且相较于政治知识传递,我国多以培养学生的德行为核心。
2.课程设置层面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官方的教育教材,教材内容由国家编制,内容所含政治文化深厚,且知识点更新速度快,具有完全的专业教育属性。而德国则不存在特定的思政教材,思政教育行为多通过心理学、神学等课程加以渗透。
3.教育队伍层面
我国思政教育团队的专业理论素养较高,而德国教育团队多为其他专业的兼职人员,例如心理专业、神学专业等,思政教育专业性较差。但德国团队人员结构极稳定,中国团队则多为党员兼职,人员活动概率较高。
(三)改良对策
经上文对比,考虑到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性,将我国中职学校未来的工作改良方向分为两点。其一,针对学生文化功底较弱的现状,应坚持使用课堂教育。其二,教师团队应加大稳定性,尽可能招揽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扩充中等职业学校思政团队的专业度。
三、中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与启示分析
(一)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在中等职业学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所贯彻的理论基础无疑是资本主义理论。其重点除传递美国历史外,还注重对社会契约论的传播教育。同时美国国情即为由少数人占据多数的社会资源。因此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
而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核心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集体主义,思政教育以培养技工学生对政治目的、任务、原则、方法充分理解为主要目标。故双方在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同。
(二)教育培养目标
美国并未将相关教育加以定义,教育名称多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因此美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其实就在于培养一个拥有“美国政治思想”的优秀公民。在培养的过程中,美国明显是以政治教育为主,道德教育为辅,他们注重思想上的统一,德行居次位。中国则强调德育优先,在德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内开展的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对整体性的培养,即提升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啟示分析
鉴于中国与美国在国情上存在不足,故笔者认为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应继续使用德育优先、集体为主的教育目标。因学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工人需要参与大量的集体工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政治意识能够最大程度的稳定学生未来的工作质量。故中国在教育目标上可继续深入研究我国思政价值取向,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具价值的文化教育课程。
四、中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与启示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对比分析
1.共同点分析
中国与日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都格外注重普及度。也就是无论学校的等级如何,从小学到高校,都需要按照国家政府的要求和内容限定来开展思政教育。这种方式在教育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因此中国与日本的中职学生,其思想政治水平都比较稳定。
2.差异性分析
在教育途径中,中国坚持使用以课堂教授为主体的正面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灌输。而日本则更加注重社会性教育,长期采用政治文化熏陶的方式来稳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文化色彩。且日本多使用教育活动的形式,以国家节日为媒介,引导学生在策划活动和完善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奉献、团结、认真的思想政治意识。
(二)启示论述
针对日本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的特色,我国可以适当采用其渗透教育的思路,也使用国内的特殊节日,要求学生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这样一来,中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政教育就能够使用实体教学+活动渗透的组合教育方式,有效扭转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开展的负面状态。
五、结语
以三个国家作为对比对象,对其内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状态展开了对比研究,并根据对比结果简单论述了发展启示。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走符合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化职业学校思政教育体系,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使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宏高.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状况及去向的 调查[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范玉红.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 实践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
[3]纪东升.也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写在 广东省中职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研会成立之际[J]. 赤子(中旬),2013,(11).
[4]朱益湘.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双师型”师 资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
[5]王巧玲.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J].宁夏师范学 院学报,2011,(1).
[6]万春芬.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及调整研究[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6).
[7]杨学调.中等职业学校女生就业状况浅析[J].人力资 源管理,2011,(7).
[8]臧红梅.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模式初探[J].技术 与创新管理,2009,(3).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