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原因探析

2018-08-30 06:01樊玉生
世纪桥 2018年7期
关键词:成功改革开放

樊玉生

【摘 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本文从切实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正确选择改革开放的路径方向、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融入世界的对外开放四个方面来阐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功 ;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7-0004-02

今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伟大战略40周年。这40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40年;是拥抱世界、迎接挑战、大力发展、努力创新的40年。这40年,中国取得了令国人为之骄傲,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巨大成就。那么,我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粗浅分析总结,以此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一、深刻反思弊端,切实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照搬实施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列宁认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1](P.122)共产党人就一直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发展计划经济。可通过30年左右的实践我们党开始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日益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上,政府管得过多过死,使生产单位和个人没有自主权;所有制结构上,搞单一的公有制,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分配形式上,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计划经济日益显露的弊端,1977年邓小平坦率地说:“过去,我们很多方面学苏联,是吃了亏的。”[2](P.210)后来他又痛心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3](P.1232)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正视现实、深刻反思,认清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才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果断改革。在农村,先由安徽、四川,后在全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生产方式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让企业享有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分配形式并存。通过改革同样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改革为以后40年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正确方向,积极探索路径,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我们党领导这场前所未有的伟大改革运动,并不像苏联、东欧那样,在放弃计划经济的同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商品经济,从而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资本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4](P.231)苏东剧变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局面,邓小平坚定指出:“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3](P.1348)“社会主义的中国谁也动摇不了。”[5](P.328)这些有针对性的论断,不仅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揭示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规律。

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1979年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一次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4](P.173)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规定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发展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并提出了“一个中心,兩个基本点”,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92年邓小平南方考察后在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5](P.282)同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此后,我们党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在作不懈的努力。无数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

三、立足本国国情,大胆创新实践,积极开拓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都离不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决不能走他们的套路,而应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走的发展之路。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曾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6](P.23)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旗帜。

近40年来,在这面光辉旗帜指引下,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政治上,我们不搞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而搞三位一体,即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同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民众自治制度等。在经济上,我们在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步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上,我们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协调和平衡德治与法治之间、秩序与规则之间、社会网络与发展等等之间的关系。[7]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从中国自身国情出发所作出的道路选择和制度选择。4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路径选择是我们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前提。

四、打破闭关自守,努力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融入全球化浪潮

既然我们的改革是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一条市场主导的改革之路,那就必然要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后来邓小平又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8](P.29-30)因此,改革之初,我们便果断打破闭关自守,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迄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80至90年代,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进外国资金、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经验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我们从设立经濟特区到全境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同时从1986年开始积极申请“复关”,1995年又努力申请“入世”,到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其次是2001年至2012年左右,我们实现了吸收利用外资主要为弥补储蓄、外汇缺口变为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本配置及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完善,实现了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的双提升。第三次是从2013年开始的积极主动开放期,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目的是我国希望利用自己在资金、某些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借助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主动地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实现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和实现全球化再平衡的目标。[9]应该说,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坚持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密不可分的。

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西瑟斯.德里克说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华巨龙的腾飞”[10]。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认为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11]而瑞士比较研究所胜雅律教授则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无疑是一项正确的政策”,其所取得的成就“还将继续下去”。[10]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就是为了使这样的成就能够继续下去,并且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7]胡必亮.中国为什么成功——纪念改革开放40年 [DB/OL].今日中国,2018-01-03

[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 版,1982.

[9]什么是一带一路[DB/OL].人民网,2017-05-02.

[10]杨金海,吕增奎.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J]. 上海: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1).

[11]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成功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孩子,我该教你们什么?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