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鉴奇
【摘 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就要求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着重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依据《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论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于商品所有权的归属而非生产要素的归属。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然性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公有制与私有制双重基础之上。
【关键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7-0006-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愈加需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以便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防止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迷失方向,走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误区。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决胜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本质的研究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的历史联系
经典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所以产生,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当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资本的私人占有关系无法调和时,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为了防止生产无政府状态,必须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大工厂”统一安排计划,或者说,只有国家实际占有、分配一切生产资料,社会大生产才能有序进行。这里,经典理论把计劃经济与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
实际情况是在苏联及东欧计划经济短暂的辉煌后,其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他们制定一个又一个改革计划,但经济体制基本未动,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人民生活滑入深渊,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可以说,这些国家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他们很大程度上是被“社会主义必然实行计划经济”这个“十字架”压垮的。
再看我国,吸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我们认识到若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需要从根源上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邓小平同志富有远见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首先,在对生产力的认识上,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这些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穷。只有在劳动生产率上超越资本主义,才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二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讲,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只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实现劳动平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后,我们才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桎梏,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计划经济要经过一套预先编制的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计划的科学性与执行力度是影响其效果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政府计划部门掌握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有效信息;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与需求存在同一性。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个前提条件是难以具备的。先拿完全信息假定来说,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及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难以计数,更别说要编制出完全的计划并把它层层分解下达到执行单位,其难度可想而知。并且,生产者与消费者还缺乏横向的联系与有效的反馈机制,因为它们都只听从行政计划的安排,主观上不愿意,客观上也不可能调整计划,即使上级发现了执行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也会由于信息传输环节太多、距离太远、渠道不畅等因素使其效果大打折扣。经济学家哈耶克早就指出: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分散发生的有关千百万种稀缺资源的信息,它们只能通过价格体系的中介才能有效地传输到全社会,使有关人员能够据此作出决策。可见要获得完全信息,其交易成本是无法估量的。对于单一利益主体假定,即承认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需要被视同质化的不变变量。只有这样,计划经济制度才能是高效的。但事实上,除了战争等特殊状态外,对于每一个经济社会,其活动的主体包括计划的制定者在内,都有同社会整体利益不完全一致的,于是在编制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都免不了引发扭曲和偏差。各个主体还会因利益矛盾而出现纠纷,因此克服这种扭曲的交易成本也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对以上两个假定的分析,不难看出单纯计划经济缺乏效率是这种资源配置的本质决定的,是无法克服的。
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就不需要以上两个苛刻的假定,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各种相对价格几乎包含了所有信息,生产者通过了解这种相对价格,努力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好的环节中去,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除此之外,市场经济较之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有以下优势:(1)决策风险分散化。计划经济由于决策权和修正权都集中在政府,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但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不仅可以准确掌握价格信号来规避风险,即使单个企业出现了经营失误,它也不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2)资源配置的客观化。计划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它可以通过地方企业向政府进行游说,修正各项指标而产生大量的寻租现象和谈判经济。而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客观依据是价格,可以说计划有情价格无情。(3)及时的信息反馈。计划经济的信息反馈机制由于传输环节多、距离远、渠道不畅,并且主要是复杂的实物指标,因而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市场经济中信息资源的处理由企业自行完成,效率较高,资源浪费少。(4)开放灵活的资源配置。计划经济资金流动受到严格监控,难以及时应用于市场需求。而市场经济中企业可运用多种经济手段进行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更好地吸引外资,以形成内外交流。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关系
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就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联系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满足需要。市场经济中的生产活动只有符合人民的实际需要,才能够实现商品价值。同样,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活动的本质要求也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因此二者具有目的上的同一性(2)劳动平等。在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体现了生产者之间平等的生产关系,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平等的要求。(3)发展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微观上会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在宏观上,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最终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历史属性。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经历了本源、变异和复归三个阶段。市场经济的本源是小市场经济,是个体劳动的小生产与私有制的结合,它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平等、发展生产力与满足需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市场经济变异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价值增值、剥削平等、限制生产力发展。这里的“剥削平等”,指劳动力的买卖形式上符合价值规律,但劳动力的使用会带来剩余价值,因而是“平等”与“剥削”的结合,是市场经济变异的根本标志。市场经济的复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公有制结合的产物。它的基本特征是满足需要、劳动平等、发展生产力。从现象上看,市场经济的本源与复归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但是形成这些特征的基础已经发生变化,即由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因而是更高层次的复归。市场经济的三个必然阶段,即小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有规律发展的产物和表现。
四、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竞争作为一种市场机制,只有在“三公”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些条件并不是竞争本身能够创造出来的,它只能通过行政法规的制定来实现。另外,从竞争的一般规律来看,自由竞争会产生垄断,垄断又排斥自由竞争,为了使竞争保持活力,对其不良后果也必须运用行政法规来加以限制。
我国的市场经济也是多元化利益主体的结合。在市场中不仅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有个体、私营和涉外企业,这些企业尽管属性不同,大小不一,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都应享有平等的地位。因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它们的正当权益,同时也要制止它们的不正当竞争。另外,国家还要根据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等要素市场的特点及运行状况,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初期,与之相適应的法制体系还不完善。经济立法、司法、执法也不健全,在许多经济纠纷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屡见不鲜。近年来虽然加快了立法的进度,但由于政企分离、司法独立等问题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致使市场无序、执法不严,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依然存在,封锁垄断、欺行霸市、走私贩假,证券市场上的违规操作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治经验,切实做到真正的“法治”而非“人治”,是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前提条件。
(二)政府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纯粹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模式已被现代经济学所否定,那么,政府究竟应该在经济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新古典西方经济学认为,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即存在着外部性规模经济、信息不完全的地方,政府必须发挥作用。但具体到每个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及意识形态不同,使得它们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干预的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针对中国这样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政府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小市场大政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其扭曲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流行的“大市场、小政府”是否适合我们?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要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行不通的。第一,从所有制结构看,我国实行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不仅是一个政府组织,而且还是所有制制度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国对经济干预的广度深度和规模是私有制国家所不能比拟的。第二,就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中,市场发育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高,价格的信息功能、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也受到较多限制,因而政府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这就决定了我国只能实行“强政府”。第三,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组织来协调国内利益冲突,否则可能使经济改革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甚至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这也要求建立“强政府”。第四,虽然我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外开放,离不开国际竞争,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分歧较大,如果按他们所倡导的经济秩序来参与国际竞争,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代表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综合上述四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只能实行“大市场,强政府”的模式。
五、总结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对体现资本主义特殊性的生产关系与体现市场经济一般性的交换关系,作了明确的区分。依据《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论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于商品所有权的归属而非生产要素的归属。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然性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公有制与私有制双重基础之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客观上需要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2004.
[2]盛洪,张宇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M].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1998.
[3]张宇燕.强化市场型政府[J].读书,2005,(3).
[4]白永秀,王颂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重构:政府 与市场关系[J].宏观经济,2013,(7).
[5]曹文宏.建国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基于政治和经 济的二位解读[J].东南学术,2014,(6).
[责任编辑:褚永慧 宁学峰]